• 83阅读
  • 0回复

今年“群星奖”有滋又有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6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今年“群星奖”有滋又有味
  本报记者刘琼
  “群星奖”是与“文华奖”并列的两个文化领域的政府最高奖之一,自199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对推动社会文化健康发展,鼓励基层文艺创作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影响越来越大。最近在重庆举行的第九届“群星奖”音乐作品比赛,共收到五百余件作品,因特色鲜明、质量精美,被业内外人士一致看好。
  “一新”“二土”
  据参赛单位反映,今年“群星奖”与以往八届明显不同,定位十分明确:面向基层、面向生活、鼓励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艺创作,保护和发掘民族文化遗产。作品大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社会气息,鲜活而生动。简言之,是“一新”“二土”。
  “一新”指编排形式新颖别致。打破声乐就是声乐,器乐就是器乐的传统模式,将器乐、声乐、舞蹈、小品、戏剧等艺术元素有机组合,创造新的音乐形象,使音乐“人格化”,增强舞台效果。
  “二土”是回归本土和乡土。“群星奖”面向的是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体验,继承了本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和提高这些来自本乡本土的“文化形象”,正是第九届“群星奖”的宗旨之一。事实上,正是这批既保留原汁原味,又有艺术再创作的作品,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喝彩。
  重新界定“业余”的概念
  全部作品看完,年届七十的老指挥家聂中明对更加年长的指挥家秋里说,因为太激动,一夜没睡觉,一个劲儿自问:业余的水平都这么高,自己这搞专业的该怎么办?
  针对以水平高低划分“专业”和“业余”这一约定俗成的思路,有专家提出,要重新定义“专业”和“业余”。业余不一定水平低,专业也未必就水平高,“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应以是否以此谋生为准。还有专家甚至说,比赛中有些作品,是那些缺乏生活实践的专业人员根本无法创作出来的,有关部门不妨把金奖作品组成一台晚会,送到专业院团、专业院校,给专业文艺工作者看,让他们吸收丰富的民间文化营养,改变目前有些艺术门类日渐苍白、干枯的创作局面。
  由于组织有力和专家自律,评奖“公开、公正、公平”,所有获奖名次均一律依据评分多寡排序,没有所谓的平衡,创造了良好的竞争风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