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远离艾滋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远离艾滋病
  本报记者 宣宇才
  11月27日清晨,北京20多所高校的50多位红十字会会员冒着寒风,走进北京医科大学,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接受预防艾滋病同伴式教育项目培训。
  阳光柔和地洒进会议中心。刘飞,三年级的北医大医疗系学生,面带微笑,步履轻松,踏上讲台,打开投影仪和幻灯机。他先讲述一个美国家庭真实的故事:“患血友病的丈夫输血时不幸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又传给了不知情的妻子,不久妻子又怀上儿子。他们三人相继告别世间,只遗下孤苦伶仃的小女儿。”看着“全家福”照片,大家心头沉重,眼含泪水。
  沉默了一会儿,刘飞打破静默的气氛,循循善诱地问道:“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艾滋病毒的传播渠道有几种?为什么与父母朝夕相处的小女儿却没有染上病毒呢?”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站起来,爽朗的回答:“艾滋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共用厕所、在同一个游泳池里游泳、穿艾滋病病人的衣服等等,都不会受感染。”
  “原来跟他们进行日常接触并没有危险!”旁边的一位大学生恍然大悟,“以后,我要尊重、关心那些人,决不再歧视他们。”
  98级20岁的北医大女学生董采萱的精彩亮相将课程推向高潮。她讲授的内容比较“敏感”———介绍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她举止大方,神态自若,“世界上80%的艾滋病毒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我们在严格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同时,也要掌握保护自己爱护他人的知识,要把性科学当作物理、数学一样平常地看待。”见几个女同学羞得满脸通红,她帮助演示:“一开始,我也和你们一样难为情,可是自己不‘脱敏’,怎能做红十字会员呢?”
  “学会了划火柴,不等于去放火。”该项目主管、澳大利亚皇家妇女医院高源博士告诉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