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记者碰上了这样的荒唐事——“明骗”也防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9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记者来信

记者碰上了这样的荒唐事——
“明骗”也防伪
本报记者 高云才
“明骗”也怕假冒,实乃奇闻。
前不久,我去香港参加一个会议。刚住下,一起来开会的内地某报社记者狡黠地塞给我一张名片,说:“你瞧,这是明骗,明着骗。”这是他途经深圳时一位素不相识的人送的。
名片的正面写着“中港证件(集团)公司”,好家伙!证件还有“集团”公司,其规模究竟有多大?当然是用来唬人的。公司名称下面还有一行字,引人注目:“尽我所能,为你所需”。
特别让人关注的是,该“集团”自称能制作各种“防伪”证件。
这个所谓“集团”能制作销售哪些“防伪”证件呢?名片的背面写有5条。且看——
1.各地防伪身份证、结婚证、离婚证、户口簿。
2.各学府毕业证,函授、自学、中专、大专、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及档案材料。
3.驾驶证、行驶证,附加费、养路费、车牌等汽车档案材料。
4.香港身份证、回乡证,并代办护照、营业执照、法人代码和公章。
5.可根据客户要求制作一切证件。
如果该公司真的能够制作上述一切“防伪”证件,那可算得一个“集团”了。因为,这些法定证件的管理部门几乎涉及大部分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包括公安、教育、民政、人事、外事、交通等部门,真是了不得!
这些年,人们纷纷感到这个东西水了,那个东西毛了,其范围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类似于“中港证件(集团)”公司之类的制假机构在作怪。由于它们的大量存在,我国日常消费品的质量在信誉上大打折扣。在中俄边界,我国很多消费品即使质量上是过硬的,也被俄商认为是劣质品,要大大杀价。一些知名度低的中小企业到欧洲做生意,甚至拿出中国有关机关的证明,也被怀疑有假。制假的危害,可见一斑。
就说假证件吧,它的存在,是因为社会有一定的需求基础。一些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必须要有相关证件,在不好办理、或者根据法律不能办理的情况下,就求助于证件制假公司。于是这类公司凭借其各种“防伪”招术,大行其道。
让人感到荒唐的是,“中港证件公司”声称制作各种防伪证件,不知道它防的是哪门子伪。记者电话问询深圳有关部门是否有“中港证件(集团)公司”,答曰没有。难怪这个所谓“集团”不敢在名片上留下公司地址、邮政编码。联系方式只有传呼,好让那些善良的人们受骗上当。
不妨留下中港证件公司的传呼:0755—3408800—139954。因为是制假公司,当然就没敢在名片上留办公室电话了,倒还是有点自知之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