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杭州江干区一大“怪”:有人不愿“农转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9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杭州江干区一大“怪”:
有人不愿“农转非”
本报记者 夏珺
“农转非”,即将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这是多少农民梦寐以求的事。可是,在杭州市江干区,为了动员一些村的农民“农转非”,让上上下下的干部费了不少心思,也费了不少口舌。
为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城市化步伐,丢年底,杭州市决定在城市郊区9个村进行“村改居”(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试点,江干区的景芳村“不幸”被选中。
说“不幸”是调侃,其实是在情理之中。11月14日,记者到景芳村一游,领略了这个村的特殊性。这是个“都市里的村庄”。一座豪华气派的大楼门前挂着“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镇景芳居委会”的牌子,这牌子是今年3月22日才换上去的。这样的居委会办公楼,令任何一个大城市的街道居委会黯然失色。徜徉在“村”里,只见前边是酒楼饭店,后边是住宅小区,左边是百货大楼,右边是大专院校,这分明是城市嘛。
唯一没变的是村民的户口(现有1100多人),仍然是农业户口。撤村建居,全体村民可以整建制地转成非农业户口。然而,曾经头顶光环的城市户口对景芳村的农民却一点诱惑力都没有,尽管市里文件明确规定:村民“农转非”后,在就业、入学、就医、供水、供电、供气等方面享受市区居民的同等待遇,而且原村民所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等予以豁免。早些年有“农转非”的机会,村民们还是争着抢着去的,因为有城乡差别。如今不愿意“农转非”,还是因为城乡差别,只不过是倒挂的城乡差别。
先看资产。景芳集团现有8个以三产为主的企业,加上征地补偿款,资产近4亿元!
再看住房。村民们全都住统一规划建设的连体别墅式住宅,一家一个单元,三层半小楼,面积220多平方米,超过北京部长的住宅。记者随机走进两户人家,其装修水平可与一般的三星级宾馆媲美。
三看待遇。村民在企业里都有股份,年终可以分红;村里为所有的职工和60岁以上的老人买了养老保险;退休职工每月有500多元退休金;医药费报销从不拖欠。
有了这三条,你说当农民好不好?景芳集团董事长、原村党支部书记高掌连(注:现只任董事长,“村改居”后政企分开了)告诉记者,村民们不愿意“农转非”最大的担心是怕资产被平调、被剥夺,说到底是怕失去原有的利益。况且不“转非”不是照样可以享受城市文明的好处吗?
区里的同志介绍说,在“村改居”试点中景芳是最平稳顺利的一个村,其实主要靠掌握好两条,一是公平地处理好资产与村民的关系,原村里的资产仍归原全体村民所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人人是股东;二是跟村民讲清道理,景芳村的今天还不是得益于城市的发展?村民们也认账,还是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现在最头疼的是早些年“转非”的人后悔了,认为自己吃了亏,还想反过头来分享村里现在的利益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