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山,还是那座山吗?——江西安远县山区综合开发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30
第2版(经济)
专栏:山区的希望②

  山,还是那座山吗?
  ——江西安远县山区综合开发纪实
  本报记者 夏珺
  中午从南昌出发,赶到安远时已是黄昏时分。安远,这个赣南的山区县不光是远,而且“三不靠”———不靠大江大河、不靠铁路、不靠国道,是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县。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偏远闭塞的地方,祖祖辈辈与山为伍的安远人,近年来把山区综合开发这篇大文章做得有声有色……
  从“吃山”到“养山”
  进山的路糟极了。越野吉普在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颠簸,仿佛大海里的一叶扁舟,忽地跃上浪尖,旋即又被抛向谷底。听司机师傅说,十多年前路还不这样呢,那时山上有木头,拉木头的车不断,路也有人保养。
  俗话说,“靠山吃山”。像安远这样山地占84%的内陆山区县,不吃山又能吃什么呢?问题在于如何吃。安远走过的路就像这蜿蜒的山路曲折坎坷……
  县林业局局长何德龙列举了一组发人深省的数字:70年代末,全县的木材蓄积量为1000万立方米;到80年代末,锐减到695万立方米;近些年有所恢复,1998年恢复到800多万立方米。
  抽象的数字和眼前的山路都在印证着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过去吃山,主要是索取,是吃木头,吃祖宗饭。而深层原因是体制问题,无论是国有林场,还是集体林场,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责、权、利统一的问题,都在吃“大锅饭”,因此,砍得多,索取多,养护少。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地少山多,这是最基本的县情。全县28万农村人口,人均耕地只有7分,山地却多达10亩。县委书记欧阳锋说,正是基于这样的县情,县委、县政府制定了“靠7分地解决温饱,靠10亩山脱贫致富”的战略思想。“但必须从‘吃山’转向‘养山’,转向综合开发,转向永续利用。这就要解决好经营体制问题,我们的探索是发展‘林业庄园’。”
  两种“庄园主”
  当地人称农民为“老表”。高公山乡铁丰村“陈道财林业庄园”的主人陈道财今年44岁,个子不高,黑黑的皮肤,一看就是个地道的老表。但他又不是一般的老表,而是承包2500亩山地的“庄园主”。
  陈道财属于胆子比较大的老表,早在1987年就承包了100亩,1995年,县里鼓励农民承包山地的东风吹得陈道财胃口大开,一下子又包了2400亩,承包期50年。为了开发,陈道财一家四口干脆搬到了山上。几年下来,他总共投劳1200多个工日,改造了1200亩天然残次林,修了两公里的简易山路,还建了一座小水坝。如今,他的“庄园”山上有林子,有毛竹,有脐橙、板栗、芙蓉李、甜柚等果树,山下有10亩耕地,还养了猪、牛、羊、鸡、鸭。我跟他算了算账,这几年收入有十几万元,但投入更大,总共有30多万元。靠什么投入?山区综合开发贷款是一个主要来源。陈道财是安远最大的“庄园主”,是县里重点扶持对象,先后贷款11.6万元,他那80亩脐橙,主要是靠贷款搞起来的。
  在安远,还有另一种身份的林业“庄园主”———国有林场的职工。记者在安子栋林场一片坡改梯的山脚下,碰到一对年轻夫妇正在新盖的三间房子前叮叮咣咣地钉鸡笼子。男主人叫陈金彪,是林场的护林员,今年34岁。他去年与场里签了合同,租赁13亩山地,租期30年。夫妻俩在山脚下盖了三间房子,还修了一座沼气池,没日没夜地苦干。陈金彪指着山上的树苗说:“租赁的13亩山地全部种的是香梨,还套种了西瓜、辣椒。”他解释说,这叫“以短养长”,西瓜、辣椒当年得利,去年光卖西瓜、辣椒就收入7000多元,差不多相当于两年的工资哩。
  回来的路上,我们不时碰上扛着?头从山上干活归来的职工。据林场场长刘修春介绍,安子栋林场有280名职工,从去年年初开始,他们大胆改革,将山川潭工区的350亩山地全部租赁给职工经营,每人10—20亩,租赁后林场每月只发60元生活补助,发3年。通过这个办法,安子栋林场已分流职工107人。
  唱好“山歌”先定调
  无论是老表的“庄园”,还是林场职工的“庄园”,其核心都是解决了一个经营机制问题。
  集体林业是安远林业的大头,占林地面积的75%。80年代初,搞林业“三定”,将一部分靠近村庄的集体山地划给老表做自留山,而绝大部分边远的山地仍是集体的“公山”。这些“公山”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跟自己没多大关系,管理粗放,盗伐严重,既没有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为鼓励农民承包集体山地,县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谁开发、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允许使用权有偿转让、抵押、继承;对从事林果业开发的,自获利年份起5年内实行特产税优惠,等等。
  长期存在的国有林场吃大锅饭的问题也在“林业庄园”的探索中开始得到解决。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是职工一次性购买山地的经营权,有的是分年租赁,有的是“场内办场”。县林业局何局长对记者说,“林业庄园”的模式,找到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结合点,是山地这一生产资料的最佳配置,是集体和国有山地经营体制的改革。如今,全县的集体山地已有一半承包到了户,变成了“林业庄园”;集体林场的护林员由1000多人减少到400多人,每年仅护林员的工资就节省开支60万元。
  面对安远连绵起伏的青山,记者在想:山,还是那座山吗?从自然的、地理的角度讲,山还是原来那座山。但是,从社会的、经济的意义上说,有了“主”的山却已不是先前那座山了,它变了,变得有生气、有朝气、有灵气了;人人有份又人人无关的“公山”是山人两张皮,而“林业庄园”却是山人合一,主人们都全身心地扑在了山上……
  县委书记欧阳锋把山区综合开发叫做“唱山歌”。安远的“山歌”还刚刚起头,但令人欣喜的是它找准了基调。(附图片)
陕北黄土高坡也有如此明媚的山水。本报记者李仁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