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我们的教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1-09
第2版()
专栏:

我们的教训
沈阳风动工具厂厂长 张忱
沈阳风动工具厂是苏联帮助我国改建的重点工程之一。这项工程在一九五○年开始勘察设计,一九五二年七月开始一面施工,一面生产。到现在,全部改建和新建工程已经基本结束,各个车间已先后转入生产;在生产方面,也已根据苏联的产品图纸,试制成功了凿岩机、风镐、风钻、风铲、铆钉机等新产品,并开始供应全国主要矿山、铁路和桥梁建造等单位的需要。
在两年多的改建工作中,有许多缺点,其中对生产影响最大的就是改建和新建车间的各种生产准备工作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状态,直到改建或新建车间快投入生产或已投入生产的时候才着手准备,实在是太晚了。
先说生产人员的准备。我们厂里的许多设备,都是苏联供给的,精密度高,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严格。根据这个要求,应该在开始改建的时候,就按照设计的要求,着手调配和培养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有依赖原东北机械第七厂帮我们解决问题的思想,不积极培养,直到快投入生产的时候,才从原东北机械第七厂调配人员。工人数量虽然超过设计要求的人数,但技术水平低。例如按设计要求,全厂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应该是四点二六级,而现在只达到二点一二级,铣工、钳工、车工和磨工等主要工种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也只达到设计要求的一半左右。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质量和数量也差得很远。到苏联实习的人员,出国时间也推迟了一年。
原材料和工具的准备也晚了。机械装配车间是我们工厂的主要车间,但开工以后,有些机器都因为特殊刃具的订货没到而长期不能开动。
在苏联帮助设计并供给有关技术设计资料——全体职工生产活动的纲领——的工厂里,及时地组织全体职工学习这些资料,以便他们领会和掌握设计要求的技术,这是开工生产前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但我们没有认识这一点,一方面生产人员准备晚了,另一方面又把翻译好的资料封存起来,去年四月以前为了强调保密,不敢拿来使用。在改建过程中试制新产品,本来是组织职工学习技术设计资料,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的良好条件,但我们没有这样做,试制成功的新产品都是用旧方法试制的。去年四月以后虽一度组织科长级以上干部学习,但也没有坚持下去。一般干部和职工不知道技术设计资料有那些内容。有人批评领导干部把技术文件“神秘化”起来了,有人则发牢骚说:“除了新厂房和新设备以外,不知道还有那些特点?”有的车间干部也盲目地认为不按设计组织生产也一样可以完成生产任务,并且最后也能达到设计能力的产量数字。直到苏联专家再三指出生产中一切混乱的根源是没有照技术设计资料办事以后,我们才开始重视和纠正这个错误。
因这些缘故,车间设备安装好后,缺这缺那,迟迟不能转入生产。例如工具车间设备安装好以后,才临时配备人员。这些人因为事先没有学习技术设计,不了解新车间的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对一切工作都不熟悉,并且发现许多经过验收的机器都没有试过车,有些机床还缺少附件和工具。因此,这个车间原定五月一日投入生产,但到五月十日才开动十分之一的设备,一个月之后才全部开工。热处理车间设备安装好后,因事先没有组织工人学习新的操作方法,工人只能用煤炉淬火,而不能用有仪表自动控制和调节炉温的电炉淬火,临时才请苏联专家讲课传授新技术,半年以后才投入生产。
车间的生产组织,虽然是按照设计规定的专业工段和流水作业线加以安排的,但在实际生产中没有贯彻定机、定人、定活的原则,加上设备负荷不平衡,所以,人为的产品部件跨工段现象大量存在,生产不均衡,生产循环期拖长了。例如:重型凿岩机缸体部件,专家认为:如果按照设计要求组织先进的生产形式,生产循环期应为十五到十六天,但现在却拖长到三、四个月之久。因此,产品部件、零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大肚子”,周转不灵活。到了月底,就调动配备工人,多加床子多实行倒班,全面动员突击。
由于某些工、卡具的缺乏,也由于有的工人劳动纪律差,不按操作规程生产的事情经常发生。结果是产品质量没有保证,机床事故又不断发生。特别在第三季度,竟发生六十五次事故(内有小部分是因停电),严重地损害了精密的机床设备。
缺乏基本建设和生产准备工作的经验,是造成上述缺点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我们整个工厂的改建工作没有总体计划,车间投入生产的程序也不合理。在机械工业里,一般是工具车间应先投入生产,以便为生产车间准备工、卡具,而我们工厂却是机械装配车间先于工具车间投入生产。但是,我们厂里有着很多富有经验的苏联专家,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已有的一套经验和在新产品试制中的一些成绩,不自以为用过去的经验和办法可以组织新企业的生产,而老老实实地学习苏联,多听听专家的话,那么,情况会好得多。现在总结这段工作的时候,我们希望正在进行新厂建设的人们,不要再走我们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