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在困难面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1-09
第2版()
专栏:

在困难面前
谢月明
修建工具车间的时候,孙书琴小组和其它木工小组一起,接受了铺“木砖地板”的任务。看起来似乎活很简单,就是谁也不知道怎样干。他们计算了一下,一个小组每天顶多能铺二平方公尺。但是根据任务要求,每天必须铺二点五平方公尺,不然,就会推迟工程进度,使车间不能按期投入生产。工人们干了些日子,效率最高的任傅先小组每天虽然铺了三平方公尺,但质量达不到标准。孙书琴小组的工人们,眼巴巴地看着进度已拖了十天,非常着急,于是大家研究,并主动地去找苏联专家出主意。他们根据专家的指示,重新分工,实行了分段的施工方法,干起活来就利落得多了。接着,小组长孙书琴又创造了一种铺砂工具,改变了用手铺的办法。从此,他们小组的效率就加快了,最高的时候,一天能铺十平方公尺以上,超过计划三倍多,质量也很好。苏联专家达尼里切夫同志说:“太好了,跟苏联工人铺的一样了!”
×××
还有那铆工沙成德小组克服困难的事迹。他们烧焊厂房的钢檩的时候,因为过去没干过这种活,总烧不好——一烧就变型。沙成德好几天都琢磨这件事。他想:钢檩一次烧热就变型,要是分着烧,热度低些可能不会变型吧?他没把握,就跟苏联专家谈了自己的想法。专家听了,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回去做了几个卡子,把要烧的钢檩卡在一起,起先,每隔五分钟一烧,然后再全烧,终于困难被克服了,烧好的钢檩质量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
一九五三年,工程正紧张地进行着。突然西伯利亚的寒流越过了大兴安岭,气温下降了。工人们不得不在零下一、二十度的寒冷天气里,修建锻压车间和三十多公尺高的大烟囱。每天早晨,地上是白白的一层雪。瓦工李荣昌小组的工人,刚上架子干不久,手套上的水就结成了冰,手冻得像针刺似的。青年工人李鸿鸣,手冻得不灵活,就摘下手套,用劲地搓一搓手,然后带上手套再干。虽然天气很冷,操作上的困难多,但工人们每天都超额完成计划,还保证了质量。铆焊工人们冒着大雪在十七公尺高的厂房顶上安装八十二吨重的钢屋架。高空的风更大,更冷,工人们的眉毛、胡子都成了银白色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整天和工人们在一起。见习技术员顾福生整天跑上跑下,有时整天跟工人在高空上工作。工人们说:“老顾真行,一点也看不出是个大学毕业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