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引来清泉慰同胞——海军驻珠海工程部队援建对澳门供水工程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引来清泉慰同胞
  ——海军驻珠海工程部队援建对澳门供水工程纪事
  新华社记者陈万军新华社通讯员李湘东徐和平
  1999年11月22日,居住在澳门麻子街81号的崔群英老人,带着刚从邮电司买回的50套反映昔日澳门挑水妹生活方式的纪念邮票,专程来到海军驻珠海某工程部队。她将写有“吃水不忘引水人”的邮品纪念匾送到部队长范镇文、政委陈远明手中,表达对解放军为澳门同胞劈山引水的感激之情。
  澳门,四面环海,淡水奇缺。“点滴甘泉胜油钱”是澳门缺水情景的真实写照。随着澳门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淡水紧张状况日益突出。1985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完成了引西江水供应澳门和珠海的设计规划,并成立了对澳门供水公司;1986年初,对澳门供水工程正式开工。
  江水入澳门,需要穿山越岭修建16.4公里的引水渠,打通7个隧道。其中,5号和6号两条长1000多米的隧道,是整个供水工程的“咽喉”。因其地势险要,断层破碎带多,洞口断面狭窄,施工难度大,28家施工投标单位无人问津。珠海市领导找到海军驻珠海某工程部队求援。市领导知道,这支部队完成过华南地区几十项军用机场、舰艇码头的施工任务,曾创造开掘国防海底隧道的奇迹,只有他们才能担此重任。原部队长李蔼当即承诺:“为澳门同胞引水,困难再大也要上!”
  隧道施工,如履薄冰。塌方和哑炮,是隧道施工中的两大威胁。有30多年施工经验的部队长李蔼带领刚从工程兵院校毕业的4名大学生,靠经验和智慧与大自然展开较量。一次次分析研究,一次次试验验证,他们发明了打“超前锚杆”、灌注水泥浆凝固、圆木支撑和挂钢筋网等5种防止塌方的方法,使一次次塌方得以化险为夷。制服了塌方,哑炮又与官兵们作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官兵们曾数十次冒着生命危险在狭小昏暗的洞内排除哑炮。有一次点了18眼炮,可只引爆了10眼。8眼哑炮像8个魔鬼,挡住了施工者掘进的脚步。技术员张洛放挺身而出:“我进去!”他让战友们撤离,自己抱起高压水管冲进洞内,对着哑炮猛烈喷射。此刻,稍有闪失,都可能导致洞毁人亡。整整两个小时,张洛放凭着高超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将哑炮全部排除。
  为了使澳门同胞早日用上西江水,海军工程部队日夜奋战在供水工地上。官兵们自觉放弃休假,每日三班倒,加班加点连轴转。10多名干部主动推迟了婚期,30多名老战士直到退伍的前一天才离开工地。助理员吕国新,一次点完爆破导火索后,还未跑到洞口,就被冲击波掀翻在地,安全帽被摔出十几米远,头上撞起拳头大的肿包;参谋陈志奎因洞内缺氧,几次晕倒,被抬到洞口吹风醒来后,又不顾劝阻钻进洞内继续施工;战士雷陆平揣着3封家中亲人病重的电报,在工地一干就是整整两年……
  如今,西江之水正通过官兵们用血肉之躯打通的两条近3000米的隧道,源源不断地流向毗邻的澳门,滋润着这片鲜花盛开的土地。海军官兵以他们的实际行动为澳门回归祖国献上了一份厚礼。
  (新华社珠海12月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