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100多年的争端要在100天内谈出永久性解决方案 巴以谈判进入最后关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3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100多年的争端要在100天内谈出永久性解决方案
  巴以谈判进入最后关头
  本报驻埃及记者朱梦魁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所副研究员商裔
  11月8日,几经拖延之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最后阶段的谈判(即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的谈判)终于拉开了序幕。在过去的20多天里,双方各自阐述的立场大相径庭,争论十分激烈,尽管如此,双方心里都清楚,经过多年来的较量和磨合,特别是1993年“奥斯陆协议”和1995年过渡协议有关条款的限定,最后阶段的谈判将在一定限度内和一定基础上进行,双方的立场已不可能退回到1993年以前的状况。以下是未来谈判将要解决的6个方面的问题和双方所持的实际立场:
  巴勒斯坦
  建国问题
  巴勒斯坦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是1947年联合国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所赋予的。但1948年战争的结果使得原本分配给“阿拉伯国家”的土地分别被以色列、约旦和埃及占领。1967年战争中,约旦和埃及控制下的巴勒斯坦土地全部被以色列攻占。
  1988年,巴解组织曾在突尼斯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巴解组织选择了通过谈判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巴方的一贯立场是:在1967年边界内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主权国家。
  以方认为:巴勒斯坦实体的名称是次要的,关键是它不能拥有同其它国家缔结军事同盟和建立军事合作的权利,也不能拥有通常意义上的军队,只能保留一定数量的以轻武器装备的警察部队。也就是说,巴勒斯坦人只能建立一个“有限主权”国家。
  耶路撒冷
  地位问题
  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包括伯利恒(耶稣诞生地)在内的耶路撒冷应是一个国际城市。但在1948年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西部犹太人集中居住的西部地区,史称“西耶路撒冷”,约旦占领了伯利恒市、耶路撒冷老城和阿拉伯人集中居住的东部地区,伯利恒市从此被排除在耶路撒冷之外,耶路撒冷老城和东部阿拉伯区被称为“东耶路撒冷”或“阿拉伯耶路撒冷”。耶城东、西两部分由高墙和铁丝网分隔开来。
  1967年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全部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统一和不可分割的首都”。
  巴方的最近立场是:耶路撒冷是统一的,但它可以同时成为两个国家的首都,双方主权共享,正如意大利首都罗马也容纳了梵蒂冈那样。这种设想被称为“罗马方式”或“一城两府”。
  以方坚持: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主权和治权可以分离,在一个统一和开放的耶路撒冷,可以组成一个有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基督教代表参加的市政管理委员会,共同行使市政管理职责。此外,拉宾政府曾在1995年夏季提出所谓“阿布迪斯方案”,即将耶路撒冷以东的阿拉伯重镇阿布迪斯划入耶路撒冷,并修建阿布迪斯通往东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和阿拉伯人聚居地的通道,巴勒斯坦人可以把首都建在扩大后的耶路撒冷的阿布迪斯地区。
  以巴边界
  问题
  根据以往的协议,巴勒斯坦方面至少应得到约旦河西岸40%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呈互不相连的块状分布,边界难以划分。目前,双方已就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建立通道问题达成了协议,未来的谈判将集中在如何使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土地尽可能连为一体,并确定巴勒斯坦方面最终将拥有的土地面积。
  巴方最初认为:以色列应根据联合国242号决议退回至1967年以前的边界,但最近的立场是根据“奥斯陆协议”,以色列应归还“大部分”土地。
  以方最近的立场是:与约旦接壤的约旦河谷地区、重要的战略高地、耶路撒冷周边地区和1993年以前建立的大部分犹太人定居点不能归还。“奥斯陆协议”提到的“需要在最终地位谈判中加以解决的战略地区和耶路撒冷周边地区”的范围没有具体限定,以色列已经将这些土地以外的“大部分土地”交给巴勒斯坦方面了,未来的谈判只是对边界和少量土地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巴勒斯坦人最终得到的土地比例很难超过约旦河西岸土地的45%。
  难民回归
  问题
  据联合国难民机构统计,至1998年巴勒斯坦难民人数已达358万,他们有些已成为其它阿拉伯国家的公民,但约有116万人仍滞留在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加沙地带及约旦河西岸的难民营里。
  巴方的立场是:所有难民都有返回原居住地的权利。这意味着以色列将接收不少难民。
  以方的立场是:真正的难民不到100万人。1948年战争是阿拉伯人发动的,难民的安置应由战争发动方解决。1948年以后,45万犹太人逃离了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难民和犹太难民实际上是“人口交换”,以色列绝不允许1948年难民返回。至于1967年难民,则应回到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不过,在“家庭团聚”的条件下,以色列可以象征性地接受几千名难民。
  犹太人定
  居点问题
  1967—1993年,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了144个犹太人定居点。内塔尼亚胡执政期间,定居点数量增加了42个,定居者人数则由14万增加到了18万。
  巴方最近的立场是:停止修建新的定居点,原有定居点的前途将在最终地位的谈判中加以解决。但在谈判开始时,巴方又重申了“拆除所有定居点”的原有主张。
  拉宾政府的立场是:保留绝大部分定居点,撤离少量分散、孤立和“非法”的定居点,居住在那里的约1.3万名犹太定居者要么返回以色列本土,要么成为巴勒斯坦国的“犹太侨民”。
  巴拉克政府的立场是:不再修建新的定居点,但原有的定居点将予保留,其中包括内塔尼亚胡执政期间修建的部分定居点。
  水资源
  分配问题
  以巴双方1995年9月签署的过渡协议已经就增加巴勒斯坦地区的供水量做了初步安排,协议同时指出:“对各方供水量的进一步增加将有赖于通过国际资助和各种渠道开发的新增水源供应量来确定。”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未来的谈判空间十分狭小。(附图片)
  9月5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埃及西奈半岛南部城市沙姆沙伊赫签署“怀伊协议执行协议”后握手祝贺。根据该协议,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的谈判从9月13日开始,并在5个月内达成一项关于所有永久地位问题的框架协议,在一年内达成全面协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