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戏剧的青春传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4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戏剧的青春传达
  仝小改
  瑞士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剧作《老妇还乡》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剧团把它作为特殊的保留节目。根据剧本改编的电影和不同风格的演出已经形成一项独立的历史传统,我国十数年前也由朱琳等老一辈人艺艺术家演出过此剧。
  迪伦马特在这部风格独异的剧作中,似乎为人类的心灵设计好了精密而严酷的实验程序,要看一看人类的单个心灵和共同心灵在金钱、权力和诱惑等压力之下,到底有多大的承受能力。在这一“人类心灵的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了金钱、强权、爱情、背叛、真实、谎言、邪恶、正义以及道德的困窘、良心的泯灭、善良的火焰、罪恶的诱惑、生命的挣扎和死亡一步步的压迫……迪伦马特在这部剧作中盛放了太多难以一言道尽的东西,其多种意义甚至在西方凝结成“老妇还乡”这个特定的词语。面对前此的文化积淀,如何在舞台上再度呈现,是摆在所有最新阐释者面前的难题。我们看到王敏指导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九七大专二班的演出,看到了又一个“青春的迪伦马特”。
  迪伦马特的剧作常呈现出斑斓多彩的复合光芒,在《老妇还乡》一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雄心勃勃的迪伦马特的庞博风格。现代派的多种手法和古典悲剧的美学倾向交相辉照,荒诞和象征、夸张和变形复调发声,幽默、严肃、写实、戏谑……现实主义的逼近深入和布莱希特的间离疏远都错彩镂金地整合在“居伦”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之中。
  在多种因素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并使多种光芒统一在同一条色带上,是艺术最坚硬的核心问题,在年轻学员的演出中,我们似乎感觉到了波澜起伏的剧情中那“不变”的谱线。导演充分发挥了演员们的青春热情,把所有的因素都聚拢往“怪诞”这一主线,严肃、讽刺、幽默、辛酸、温情、冷酷、滑稽、游戏……所有的因素都被添加了剂量,从而酿成了“五味俱全”的“怪诞”主味。在“怪诞”这宽容度极大的舞台上,二度创作的自由和年轻演员的激情联合取得了“合理合法”的张扬权力。
  这是一场“好看”的戏,色彩、节奏等感觉的展示和“游戏”意味是青年演员们的拿手戏。他们发挥形体动作的特长,使整台戏都在“运动”的节奏中演示。开头和结尾的“火车舞”款坎堂踏,毫不停留也无法停留的节奏贯穿全剧。“汽车舞”、“树之舞”、“小阉人之舞”和时常出现的自由编舞使舞台呈现出生动亮丽的特质,“游戏”的因素使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有一种青春的活跃。有人说单为了开头和结尾的“火车舞”也值得再看一次演出,青春游戏的活跃因素使迪伦马特的沉重主题增添了几分生命的活气息。黑棺式的舞台设计也没能压抑住青春这一抹亮丽之色,这和迪伦马特于绝望中表达希望的内心归旨有暗合之处。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沉重、昂扬、绝望、快乐、忧伤、黑枯而又鲜亮……多种因素相交合的滋味中看完了这场戏。
  青春的参与本身就和戏剧的表达构成“间离效果”。让这些涉世未深的青年来演绎历经变故又归于复杂醇厚的迪伦马特是别一种艺术经验。他们靠着间接的知识和想象,构建着遥远的那个被金钱和诱惑浸泡扭曲的欧洲小镇,他们表演逼肖酷似的地方让我们对他们身处的现实感到不安和惶惑,他们以压抑不住的青春活力拟态变形的部分又使我们看到了怪诞和“间离”。艺术的表现和传达有着丰富开阔的可能性,这一台《老妇还乡》让我们感到了这样一种开放的可能。
  几位老艺术批评家看完戏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感慨”二字。我们认为对于迪伦马特的戏来说,这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观剧心理。“感慨”不是无动于衷的冷漠,也不是毫不警惕的沉迷和“感动”,“感慨”是有丰富情感伴随的理智活动,是带着情感的思辨,是观罢无语的怅然四顾,是太多的言说却无法言说的空白。“冷漠”是当然的失败,“感动”是终究会觉醒的小醉,唯有“感慨”是与观者个人生活经验相勾连的琴弦,它不时会被日后的生活拨碰出声响。
  迪伦马特对自己的戏剧抱有特殊的自负和珍爱。他生怕后人无法演示出他精心盛放的丰富物什,他不厌其详地为演出写出了一条又一条的提示。我们可以把迪伦马特的这种谨细看作是一种热爱,他狂热地爱恋着戏剧,他自然也希望所有的后来经手者都能有这份热烈之爱。我们在军艺这台戏的参与者身上看到了这种热爱,他们绵密用力的热爱可以在举手投足间看出,我们甚至有可能揣测导演要怎样限制他们,才使得他们的青春和热烈不至于“冒戏”顶溢出来。我们从整个舞台暗绷的张力仍可以看出导演、演员们对舞台的刻意斟酌和难以遮掩的对于戏剧本身的热爱。
  只有以热烈之爱投身的人才有资格来演绎迪伦马特的戏,是热爱本身使戏剧得以出发和到达。热爱弥合着一切客观条件的不足,热爱直接出发,又迅速到达。有人责问迪伦马特戏剧的冷酷,迪伦马特把脸拉沉下来说:“看我冷漠吗?那是因为我足够热爱!”
  有些事情会成为事件,在历史长河中抵御住了时间的冲刷流逝。我们可以设想,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王敏老师和她的学生——这些真正参与这场戏剧的人们那里,《老妇还乡》的排演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事件”,为它付出的辛苦劳作,为它献出的热情和激动,以及它所反馈赠与的启示与感慨,都更为长久地停留在时间之河中,只要肯回望,它就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