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人生启示录——《中国武警风采录·高原警魂》书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4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人生启示录
  ——《中国武警风采录·高原警魂》书后
  陈馨
  这是生活在中国内地、特别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绝难看到的一幅幅图画:浩瀚的沙漠,高耸的山脉,冷峻的雪峰,奔腾的江河,连绵的边关……还有矗立其上的一座座高原哨所,以及守卫这些哨所的武警官兵们。这些武警官兵在日常的环境中也许都是一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人,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他们都堪称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人间奇迹,表现出中国军人脚踏实地、顽强不屈、无私无畏、崇高壮美的情怀——一种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久违了的人间情怀!应该感谢军旅作家俞进军,是他用饱蘸着激情的、凝重沉雄的文笔,抒写了高原武警官兵生命的极限,像胡杨树一般的不屈不挠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动人的精神风采。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报告文学集,而是一本可以成为人生启示录的好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求索取不思奉献,而另一些人——如高原上的不少武警官兵却只思奉献而不求索取呢?我想这正是人生境界的不同所致。正如此书《守望家园》中的一位武警军官所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人生坐标点。如果仅仅是为了一时的安逸和对金钱的占有,而放弃对自我生存质量的实现,那必将导致最后的悔叹……”把人生价值定位在一个较高的坐标点上,不断追求自我生存质量的实现,是这些高原武警官兵能够做出出色的人生业绩的根本所在。一旦失去了人生的坐标点,放弃了对自我生存质量的追求,那就会沦为平庸,甚至卑琐!
  此书中《阿里高原上的行路人》写了一位叫刘思寿的武警支队长,他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阿里高原上生活了整整二十三年。阿里高原的平均海拔在五千米以上,相当于三个泰山的高度,它的最高峰位于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是一个严重高寒缺氧地带,每一个在这里活着的人,几乎每一天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天地之中。他们看不到一丝的绿色,也见不到一点都市的繁华。在他们的视野中,只有无穷的山峦和连绵不尽的积雪。褐色和白色构成了他们生命中仅有的两种色彩。荒凉和孤独也同时伴随着他们。而刘思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工作着、战斗着,二十三年没有动过!二十三年里,他曾八次被调动,但他没有一次提过调出阿里的要求。当他服役五年期满的时候,已经准备复员了,但他又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组织上希望他留队继续服役的意见。二十三年里,刘思寿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经受了多少生命极限的考验和挑战,这是不难想见的;因为在这里,一个人即使只求能够生存下来,就是一种本事,何况乎刘思寿,他还得带一茬又一茬的兵?且听刘思寿说:“当一个人的意志可以沉默着面对身前身后的高山时,他就没有走不过的难关。”“我一直相信,只要我们活着,就可以战胜一切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出自二十三年生活在“生命禁区”的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在《高原警魂》中,不仅仅写了刘思寿,作者还写了许多像刘思寿这样的武警官兵,正是他们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才换来了祖国千山万水的秀丽和安宁,人民生活的幸福和安康。
  这本报告文学集作为《中国武警风采录》之一种,是作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走过了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四个省区,采访了地处偏远的近三十个武警支队的九十多个县中队、排点,行程达二万七千多公里,平均每天走了三百公里,抵达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边防哨所,又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创作才写成的。现在看来,这本书尽管在材料的取舍、结构和艺术加工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作者真正扎根到生活中去,在艰苦的偏远地区、在最基层的武警官兵中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从中生发出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创作精神,在当今有些浮躁的创作界是不多见的,因而也是十分令人感佩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