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中医史文化璞玉待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3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中医史文化璞玉待琢
  童古丽珂
  记者:一部中医的历史就是一部科技史,也是一部文化史。中医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发展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她的辉煌历史是世界各民族中仅见的。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很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医史研究或说中医文化,很多群众还缺乏起码的了解,您能不能用最简洁的介绍给我们上一节普及课?
  李经纬:(以下简称李)这应该算是一道难题了。这样说吧:新石器时代的一般划分阶段是距今约五千至一万年,那时我们的先人已经在用磨制的石针——砭来治病了;《山海经》作为中国已知文明的早期著述,已经有了“医源于砭”的文字记述,那时候海外其它民族在做什么?!另外,作为千万年医学经验总结的典籍《黄帝内经》,其成书年代也早已以“千年”做单位了!而且,还至今沿用不衰!所谓“伟大”,不是很当之无愧吗?!
  记者:请您再介绍一下中国传统医学内容或说内涵好吗?
  李:中医的内涵,首先应该说它是一门综合型学科,涉及涵盖经络、药学、天时、五行、生化、数术、辨证等许多学问。最确当的评价就是“博大精深”,以至在她已经堂皇地走向世界的今天。
  记者:中医文化的历史这么悠久,史载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导尿术”,类似情况您能否结合实物作一下介绍?
  李:这个问题我不能不再次感慨于我们先人卓超的聪明才智,这是造成中医千万年辉煌史的根本。你刚才说的唐代导尿术,史籍确有明载,只是实物没法传下来,因为它的“器具”是嫩的小葱管;小葱用盐水浸泡后性能就出现了变化,它变得更加韧挺,同时又消了毒,从尿道中慢慢插入,就可以把腹中积余的尿液引流出来。它的手段就这么简单,但合于科学之理。另外,古代先人,也有手术之说,那时的手术刀,今人有收藏到的,有的是玉,有的是燧石。想象起来这好像简陋怕人,实际上,据近年文物刊物报道,美国当代的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出成功实验(甚至已应用临床),把当时一种叫黑曜石的材料打磨出刀锋,其锋利程度居然是现代手术刀的数十倍。用这样的刀做心脏和眼球手术,愈合期要短许多,因为这种刀锋对肌体几乎只有“分割”而没有“撕锯现象”,这不是令很多现代人吃惊吗?可以说,中医的辉煌史如果能很好展示出来,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它会使“爱我中华”成为一种必然的理念。
  记者:作为展示中医发展史的国家医史博物馆,近年许多新闻媒体都很关注,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尤其是博物馆的本身。
  李:说到这方面的情况,有这样两个数字,一个叫做“一百余平米”,这是作为我们国家医史馆的展馆面积;另一个数字叫做“三千余件(套)”,这是我们所有藏品的数量。而美国的陆军医院博物馆,仅藏品达四十余万件,其中还有不少我们明清乃至更久远的中医史文物。类似的情况,在英国、日本、印度等国也都有,我和许多同事很羡慕人家——甚至也有些愧颜。
  记者:博物馆学认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收藏展示文物,实证历史,继而是开展深入科学的研究。对我们这唯一的国家中医史馆的发展,您作为知名的专家,有什么具体设想或良策吗?
  李:我很赞同你们新闻界朋友的提法:中医史研究是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足迹。我们中医研究院责无旁贷地应把这些文物保管好,院领导也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但我想,光靠一方面不行,国家和馆里都要下大力。首先是国家的政策,这好比是水渠,社会财富(包括海外)则像水,水渠要宽大,把水引来。而馆呢,像是鱼,也不是消极等水,有一点儿水就增加十分的活力。现在这两方面都有好的拓展,但是不够,包括我们这些老同志,“退职”不能“退工”,还要努力去做。还有嘛,就是让很多有识之士都来支持医史事业,以弘扬这一中华传统文化。
  李经纬,著名中医史专家。1955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1956至1958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从事中国医史学研究与医史文物征集四十余年;先后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史博物馆馆长,筹备恢复中华医史学会的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总编等;参加撰写或主编了《马王堆医书研究》、《汉墓医书研究》、《中医学大辞典》、《中国医史文化图录》,《中国医学通史》等著作。(附图片)
  坐虎灸龙—药王神像
  藏医器具图
  薰药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