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雪域高原的赞歌——记藏族好乡长丹增多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4
第1版(要闻)
专栏:

  雪域高原的赞歌
  ——记藏族好乡长丹增多吉
  新华社记者朱国贤马书平本报记者岳富荣
  巍巍珠穆朗玛峰,将永远地记住一个高尚的名字;滔滔雅鲁藏布江,将永恒地流传一个英雄的事迹。
  藏族好乡长丹增多吉,在平凡的岁月里,呕心沥血促边疆发展,抓边境稳定;在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百三十七名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当激流将他四十四岁的生命吞没的时候,丹增多吉用他短暂的一生,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入党就是要把自己交给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什么时候需要我,就要把自己交出去。”
  今年二月十九日下午十七时左右,洛扎县曲吉麦乡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全乡唯一的电站鱼饶电站被水淹没,离电站最近的五户群众的房屋和羊圈已经被洪水淹没,电站下面二十五户一百三十七名群众生命财产危在旦夕。
  正在赶往乡政府值班的丹增多吉感到情况十分危急,便扯着嗓子朝村里急呼:“洪水来了,大家快出来堵水。”他深知这电站是全乡群众日常生活和发展经济的命根子。丹增多吉边喊边向电站闸门跑去,不顾一切跳进一米多深的水中,使尽九牛二虎之力,把泄洪闸门打开。为了不让洪水把电站内的设施冲走,他在冰冷刺骨的洪水中走了五百多米,来到进水口,和赶来的村民措姆和次仁一起关闭进水闸门,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浪打来,把他卷入激流。次仁两脚挡在引水渠上,想把乡长挡住,几位群众在水边拼命拉乡长,也只扯下了乡长身上的几块衣布。无情的急流,将丹增多吉卷走了。
  第二天,人们在几里外的水沟旁找到了丹增多吉的遗体。一大早,周围几个乡的干部群众一千多人自发地向停放他遗体的地方聚集,一片哭声在山谷中回响。六十五岁的老阿妈索朗央金双手掩面泣不成声:“乡长是为我们而死的,他让我们一天天富起来,他却走了。”这天,周围的群众为他进行遗体告别仪式,这是曲吉麦乡史无前例的追悼会。
  丹增多吉走了,走得那么匆忙。洛扎县的干部群众说,丹增多吉不是因为牺牲才成英雄的,他用一生的心血和爱洒满了他耕耘的每一个角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边疆的安宁。
  “党员要义不容辞地带领农牧民过上好日子,要做好经济发展和局势稳定这两件大事。”
  丹增多吉任洛扎县曲吉麦乡乡长十二年,默默奉献十二载。他用一个平凡的生命,在边疆奏响了一曲带领群众改天换地的凯歌;他用心血和汗水,滋润穷乡变富土,使乡村党组织成为边疆地区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的战斗堡垒。
  曲吉麦乡是洛扎县最边远的一个乡,与不丹王国接壤,由于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到一九八八年人均收入只有六百三十五点八七元,群众生活很困难。一九八七年,新任乡长的丹增多吉下定决心,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此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在很短的时间内,他摸清了全乡的基本情况,一个立足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经过他的努力,争取到了十五万元公路专项资金,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投入修建公路的热潮中。由于过度疲劳,又身患多种疾病,他多次晕倒在工地上。群众劝他休息一下再干,他说:“我们好不容易有钱修路,就是累死也要把路修通。”一天下来,乡亲们感叹说:“乡长一身病,可一人干两三人的活,他真是个铁人!我们不能落后。”15公里的山路,两个月就修好了。曲吉麦乡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出乡公路。
  到曲吉麦进行边境贸易的不丹商人有一次对丹增多吉说:“你们这地方好是好,十分遗憾的是没有电。”这让丹增多吉坐立不安,不通电怎么发展商品经济。他开始为建电站的事四处奔波,写报告、跑立项、联系资金、购买电杆……外出时,有便车就搭一段,饿了就着路边的溪水吃点糌粑。1995年6月,投资55万元的乡鱼饶电站终于建成。当群众第一次看到灯头朝下、“风吹不灭”的明灯时,高兴地又跳又唱,说:“这是我们第二次得解放,感谢共产党。”
  通电后,丹增多吉目标更高,他要求乡村干部要带头发展商品生产,培养群众商品意识,学会用市场手段,买卖商品。他走村串户,给每个人讲曲吉麦的优势,他说:“曲吉麦靠近边境,森林、草场资源丰富,河谷土质较好,可以多养牛羊、多种油菜,只要我们找准发展路子,百姓就一定能够富起来。”他组织群众购买了磨面机、榨油机,办起了粮油加工厂。
  曲吉麦乡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他要求群众把羊毛、牛毛、牛羊皮等原始畜产品,加工成氆氇、藏被等系列产品,销往拉萨、江孜、扎朗等地。从1990年开始,乡里每年都要组织边境物资交易会。现在每年边贸交易额在几十万元,仅此就使全乡人均增加收入300多元。
  “苦熬没出头、苦干有奔头,只有打开封闭的山门才有出路。”这就是丹增多吉一个普通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的奋斗追求。1998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1318元,人均占有粮食468公斤、牲畜12.8头,超过西藏平均水平。
  过去,这里一些农民治理农田病虫害,靠烧香拜佛。丹增多吉想,治穷先要治愚。近几年,他请科技人员为农牧民讲课,他自己也讲课上百次,全乡400多个劳动力多数掌握了科学种田知识。目前,优良种子工程、化肥深施方法等农业实用科技,在全乡大面积推广。每逢国家有重要的方针、政策出台和西藏开了重要会议,无论在曝晒难熬的夏季,还是在冰雪封山的冬天,丹增多吉总是夹着报纸,走村串户,进行传达。他还组织乡文艺宣传队把党的方针、政策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到田间地头给群众演出。一个仅有500人的乡,却有5支文艺演出队,有上百人的文艺宣传队伍活跃在村村寨寨。
  曲吉麦乡的群众说:“乡长是我们的主心骨,是我们致富的领路人,是我们心目中那杆永远不倒的红旗。”洛扎县县委书记扎西塔杰话还没有说出口,已是满脸泪水:“曲吉麦乡在丹增多吉的带领下,乡党委和村党支部成了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依靠,成了带领边疆地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堡垒,他当乡长的12年,曲吉麦乡的各项工作,一直是全县的一面旗帜。”
  “百姓是边疆稳定的基石,要和群众同生死、共命运、心连心,边疆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1996年春,一场罕见的大雪,使居住在山上的牧民与外界失去联系,七天七夜没有消息。丹增多吉急了,他自己掏钱买了两箱方便面、10袋饼干和两盒电池,带着几个人出发了。在茫茫的风雪中,他和几位同志艰难地寻找着被大雪围困的乡亲。渴了就吃雪,饿了就吃口糌粑。经过几个昼夜的生死拼争,终于找到牧民兄弟。看着乡长满身的泥雪,牧民们抱着乡长哭了。丹增多吉把群众安置好后,立即赶到乡里,筹集资金,给受灾牧民建了暖棚和蓄草棚。在他的努力下,现在全乡已为牧民修建了宽大坚固的5间暖棚和9间蓄草棚,居住在山上的群众再也不怕闹雪灾了。
  谁家最穷,丹增多吉就是谁家常客,出钱、出力、出点子,帮助脱贫。三村56岁的扎西白珍指着新建的房子哭着说:“乡长真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是党派来的活菩萨。”过去扎西白珍一家只有一间矮小漏雨的草房,人睡一边、牲畜睡一边。是丹增多吉用自己的工资买来木料,和乡亲们一起给她建起了100多平方米新房,又让会织卡垫的人教她捻毛线、织藏被,并亲自帮她找销路。去年扎西白珍家第一次有了存款。
  近些年,丹增多吉不仅代表党组织和乡政府时刻关心困难群众,还拿出自己家的不少钱物接济贫困户。人们忘不了他步行几十里买来药品让重病在身的次仁摆脱了病魔的纠缠;忘不了他的救命钱使扎巴对生活又充满信心;忘不了他给五保户一次次送来牛羊肉和酥油使这些孤寡老人享受党的温暖,更忘不了他带领人民走向好生活,1997年,曲吉麦乡实现脱贫。
  丹增多吉家养着45头牛、38只羊,加上他的工资,他家应该比较富裕。但真正到了他家才知道,破旧的房子、简单的摆设,与他家庭收入何等的不相称。三村村民多吉知道丹增多吉去世后,忍不住捶胸痛哭,撕心裂肺地大喊:“乡长你把东西都送给我们穷人,而你不舍得看病,也不知道照顾家人,你是贫苦群众的救命恩人,让我替你去死吧!”
  丹增多吉深知边疆稳定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他非常重视化解民间矛盾。近些年,他走村串户,解决的群众纠纷达上千起。1996年曲吉麦乡一村牧民和色乡二村牧民因草场发生纠纷,由于一村村委会处理不当,使双方在今年1月又发生纠纷。丹增多吉得知此事后,及时进行调查,对一村村委会当事人进行严厉批评,和色乡二村群众协调,解决了草场纠纷,避免了矛盾激化。
  他把边防子弟兵当亲人,把部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每年藏历年前后,他都要组织乡文艺队,到当地驻军进行慰问演出。一次,一个叫益西加措的边防战士,生病卧床不起。丹增多吉知道后,徒步往返40公里给他买来药,亲自给他喂药喂饭。边防官兵和益西加措感动得热泪盈眶。益西加措说:“我们边防战士有了你,就有了家,有了亲人,你们给了我们强大的后盾,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守好祖国的西南边疆。”
  丹增多吉牺牲后,驻军官兵无不悲痛万分,他们说,“乡长去世,使党失去一位好干部,群众失去一位好领导,我们边防部队失去一位好参谋、好助手。”
  丹增多吉,不过是世界屋脊上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聘用干部,但他用一生的奉献,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他以平凡的经历,在雪域高原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