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为了12名瑶族孤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7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为了12名瑶族孤儿
  本报记者罗昌爱广西日报记者曾峻峰
  这是记者前不久目睹的一个生动场景:
  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半山腰,12名无依无靠的瑶族孤儿,欢天喜地地在一起做游戏。上课铃响了,孩子们整整齐齐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他们个个衣着整齐、身体健康……
  这里是广西平果县海城乡的12名瑶族孤儿温暖的家,在这个“家”里,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有病没钱医,还可以上学念书。圆了他们童年美好的梦的,是该乡先富起来的个体户、壮族农民韦定光。
  平果县是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的所在地。邓小平同志生前曾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带头捐款资助该县的“希望工程”。靠党的富民政策先富起来的韦定光,多年来除积极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外,还先后扶助了60多户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1997年4月,韦定光翻山越岭来到远离城镇的新民、行吉、定提3个村子为自己创办的绿梨果场寻找帮工,偶然见到一些因父母双亡或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而遭遗弃的瑶族儿童在村里流浪,心里很不安,由此萌发了“个人办学,收养孤儿”的念头。
  经过4个多月的周折,12名无依无靠的孤儿终于来到了他的身边。不久,“平果县海城乡绿梨果场光彩教学点”在欢庆的锣鼓声中挂牌开学。
  从此,韦定光既当爹又当娘还当老师。
  他请来一名保育员,把孤儿们安排在新建成的屋子里住下,换下他们身上褴褛的衣衫,添了漂亮的新衣。孩子们缺乏营养,韦定光买来鱼、肉、鸡蛋等,细心调理他们的饮食。他还带营养不良的孩子上医院检查身体,按照医生要求适当补充营养。为了使孩子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整整一个月时间,韦定光和孩子们住在一块、玩在一块,教他们洗漱,穿衣,讲普通话。
  孩子们的学习是韦定光最操心的事情。他千方百计从外地“挖”来了有22年教龄的黄明荣老师,将不同年龄的孤儿们分别编成了不同年级的三个班,每天轮流授课。教学点人手少,韦定光一边忙着果场的活儿,一边把孩子们的音乐和图画课揽了下来。
  为了12名瑶族孤儿,韦定光每年支出的费用不少于3万元,而且,随着孩子们的长大,费用在逐年增加。尽管他经营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效益下滑,所创办的果场也尚未有收成,但韦定光始终不悔,决心把孩子们养大成人。
  韦定光收养瑶族孤儿、支持“希望工程”,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支持。几年来,他先后受到自治区、地区的各种奖励20多次,1997年底,他被推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九届人大代表,1998年又被国家工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授予全国“光彩之星”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