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知道胜利油田的人很多,知道东营的人却不多。这也难怪,当胜利油田已是国内第二大油田时,东营还只是黄河岸边一个不出名的小村庄呢。东营:在黄河淤地上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7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城市新观察(13)

  知道胜利油田的人很多,知道东营的人却不多。这也难怪,当胜利油田已是国内第二大油田时,东营还只是黄河岸边一个不出名的小村庄呢。
  东营:在黄河淤地上崛起
  本报记者宋光茂施芳
  奔腾的黄河在这里缓缓投入大海的怀抱,她裹挟着的大量泥沙慢慢沉淀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堆积成了一大片新生的陆地。长久以来,这儿荒无人烟,惟有水鸟在河海交汇处孤独地飞翔,“山东的北大荒”因此得名。若不是发现了贮量可观的石油,真不知这块土地还会沉睡多久?
  而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花园般的城市。东营的中心城区分为东城、西城两部分。东城仅有10余年的建设历史,“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风格造就了“绿树掩白楼、小河流碧水”的独特风貌。西城原来是胜利油田的矿区,如今也是一派都市繁荣景象,街上人流如织、车水马龙,仅在济南路上就集中了七八座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
  1999年6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踏上了这片年轻的土地,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城市,他兴奋地说:“在这不毛之地能把城市建得这样,东营这个压轴子戏好哇!”这一切距离胜利油田开发不过30多年,距离东营市成立仅仅16年。
  是什么力量让这块土地发生了沧桑巨变?
  胜利油田的开拓者会告诉你,1964年1月25日,党中央批转了石油部在这个地区组织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人们从各地赶来,展开了继大庆之后的又一次石油大会战。东营市原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慎三当年担当着华东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的重任,经常坐着前苏联产的吉普车到各处巡视,却时常在野外走一天也见不到一个人。没有房屋,盐碱地里多的是芦苇,工人们便砍来芦苇搭棚子。逢上下雨天,地里的积水有1米多深,工人们深一脚浅一脚赶到油田时早就成了“泥人”。春去秋来,胜坨、东辛、孤岛等一批油田陆续建成,到70年代末胜利油田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
  东营的建设者们会告诉你,1983年东营市成立,这里还是一副穷乡僻壤模样,被称为“屋摞屋”的二层楼是最豪华的建筑。第一任市长人称“皮包市长”,因为市政府没有办公的地方,市长只得每天骑着车,拎着皮包,到处流动办公。
  百业待兴,东营的建设者们决定缓建办公楼、住宅楼,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位。现在,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00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59公里。东营中心区海拔仅3米左右,土质条件差,当地人说,在这里养棵树比养个孩子还难。市长石军到东营后参加的第一次会议就是植树造林动员大会,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市初的3.7%提高到20%。
  东营人更大的雄心在于让黄河三角洲插上腾飞的翅膀。1997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最终报告《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接受了中外专家评审。山东省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建设海上山东”一起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黄河岸边这块新生的土地吸引着无数关切的目光,东营也为自己勾画出了一幅发展蓝图:把黄河三角洲建成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农牧渔业基地,建成现代化、外向型的高效生态经济区,把东营市建成森林环抱中的石油港口城市。
  东营还在不断长大:黄河每年新造陆地2—3万亩。真不知道这块新大陆上又会创造出怎样的奇迹?(附图片)
  上图:海上钻井平台
  下图:东营市松林广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