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方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9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方式
  吕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方式也不相同。因此,要搞好我国跨世纪的工业结构调整,就必须认清世纪之交我国经济运行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结构调整的任务由解决轻重工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比例失调问题转向推进产业升级
  按照通常的理解,工业结构主要是指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因而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由失调转变为协调。但由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曾对工业结构进行了几次较大的调整,因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失调的问题并不突出。
  八十年代初,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通过抑制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克服消费品市场的短缺。经过短短两三年的努力,到1983年前后,轻纺工业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各地重点发展彩电、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大量引进国外生产线和技术,以满足国内市场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到1991年,耐用消费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销售价格稳中趋降,生产厂家之间的竞争开始加剧。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由于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为了消除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的“瓶颈”障碍,各级政府加强了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建设,同时加快了基础产业价格体系和价格机制的改革,取消了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双轨制,逐步放开了这些产品的价格,增强了基础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到九十年代中期,基础产业供给不足的矛盾明显缓解。
  几次大的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上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二是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三是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落后。因而,当前调整工业结构主要是推进产业升级,包括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在提高素质、优化产品结构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四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在提高大企业生产集中度的同时,实现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结构调整的重点由以消除短缺为主转向解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
  九十年代以前的四十年,我国经济一直被短缺所困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长期短缺转向了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成为近几年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目前,大多数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在70%左右,还有一些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物价指数持续负增长,供大于求的商品占80%。对供求总量的宏观调控,虽可暂时缓解有效需求不足和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的状况,但难以解决制约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一些落后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是当前商品供大于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由过去以消除短缺为主转向以解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为主,调整的对象也应由以增量为主转向以调整现有资产存量为主。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调整工业结构,主要靠增量的投入,大量建设新的项目,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以增加供给,消除短缺。在相对过剩条件下调整工业结构,必须对现有的资产存量进行重组,通过市场竞争,使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淘汰一批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落后企业和落后产品。对现有资产存量的调整,既是对企业生产能力的调整,也是对与这些生产能力相联系的劳动力的调整。一部分职工将因结构调整而下岗,但随着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出现又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这又对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因而与增量调整相比,存量调整的难度更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重组与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导致一部分企业被淘汰,一部分职工失去原来的工作岗位,出现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并由此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但只有不失时机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只有用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工业生产和经营出现了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例如,彩电、电冰箱和洗衣机行业的前十家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平均超过80%,而其他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市场份额不断减少,有的甚至关门停产或被兼并。但是,市场供给并没有因为这些厂家的不景气或退出生产经营而减少,竞争的结果是改变了市场结构,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成本、价格的下降,优化了资源配置,消费者也从中受益。这种集中化的趋势虽然导致了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的破产,但从宏观上考察,却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这是一项战略任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实行突出重点与综合配套相结合,自主开发与积极引进相结合,市场主导与国家扶持相结合,军用与民用相结合,国家投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
  在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日益临近,但发展知识经济并不意味着以知识经济取代农业和工业生产。无论科学技术怎样进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穿衣、吃饭、住房和交通工具,离不开提供相应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所改变的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但脱离农业和工业生产的知识经济是不可能存在的。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关系是改造、服务与被改造、被服务的关系。
  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看,我国全面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的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服务业的比重必然大不相同。没有高度发达的第一、二产业,特别是如果第一、二产业没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即使像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也仍然把发展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和优先的地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最主要体现,是制造业竞争力的增强。
  人们往往把服务业仅仅理解为商贸、金融、餐饮以及旅游娱乐等,但实际上有的国家服务业的发展重点,首先是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包括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财会管理、法律咨询、进出口贸易服务、市场研究、技术服务、运输和通讯服务等等。随着高新技术在服务业的推广应用,为物质生产过程服务的产业日益多样化、专业化和高效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
  所以,发展知识经济,绝对不能忽视制造业,而必须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同时,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结构调整的方式由以行政、计划手段为主转向以市场机制为主
  八十年代的几次调整,主要是依靠行政的力量和计划的手段,在当时的体制下,这些手段是比较有效的。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基本确立,因此,结构调整的方式越来越转向依靠市场机制。首先,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政府对各类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行政约束力弱化,而必须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引导;其次,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再次,价格体系基本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已基本市场化,价格信号成为调节供求关系的重要杠杆。这些变化使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式由计划转向了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也由政府转向了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更多地取决于企业的投资行为、技术创新的广度和速度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这就要求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实施进行改革,不仅要提出鼓励或限制的产业和产品目录,还要有相应的、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手段加以配合,否则,产业政策就难以得到贯彻落实。事实上,近几年来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哪些行业发展得快一些,哪些企业被兼并或破产,哪些产品上,哪些产品下,已主要不取决于行政和计划的安排,而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可见,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结构调整的关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