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走向无限的宇宙——千年科技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10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走向无限的宇宙
  ——千年科技发展之路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
  一种文明就像是一棵大树,从它难以追索的根源处开始枝叶繁茂。文明的大树枯枯荣荣,有自己固有的生命周期。西历的千年不足以标定人类文明之树的年轮,尽管今天的中国人把西历称为公历。然而这个公历,就是在西方也直到18世纪才有比较明确而一致的普遍认同。
  西历的第二个千年,难以概而言之。也许科技文明这棵参天大树的出现,算是这个千年的旷古奇观,但它也只是这个千年后半段的事情。
  公元1000年左右,欧洲尚处在文化的荒蛮时期。希腊文化遗产被阿拉伯人所继承,出现了数学家奥马·卡亚,物理学家阿尔·哈曾,医学家阿维森纳,经院哲学家阿维罗意。在遥远的东方,中国的宋朝正把中国独自发展的科技体系带向高峰。这是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是活字印刷术的伟大发明年代。宋元数学四大家秦九韶、李冶、杨辉和朱世杰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水平。
  从11世纪开始持续了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从东方带回了阿拉伯人先进的科学、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希腊人的自然哲学文献。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大翻译运动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是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化,托马斯·阿奎那把理性精神引进了神学,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16、17世纪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时代,也是世界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地理大发现展现了一种新的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机械时钟的出现,培养了新的生活节奏,指示了新的文明形态。
  科技文明的本质,是在哥白尼革命中诞生的。希腊人以及中世纪的宇宙,是一个层层相套的有限的球体,地球则居宇宙的中心。近代思想的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于从有限封闭的世界,走向一个无限的宇宙。在天文学方面,最终抛弃了天球的概念,而将天体撒向一望无垠的宇宙空间;在物理学方面,确立了惯性运动概念,这种运动除非受到干扰,将沿一条直线无限地运动下去;在视觉艺术的创作方面,定点透视代替全景透视,人被确立为观察世界的主体;在精神生活方面,由于对人类有限性的深刻意识而对上帝的虔诚、恭敬,被无神论的狂妄、放肆以及对主体无限能力的崇拜所取代;在经济活动领域,对自然资源无限的开发和索取代替了适度规模的小农经济。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从封闭的世界走向无限的宇宙”这一时代主题的表现。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成标志着世界图景的力学化(机械化)。从牛顿开始,力学模式成了描述自然的基本模式,爱因斯坦的革命也没有改变这一根本的方法论准则。可操作性和预测的有效性使科学成为新时代的强势知识形态,它创造了追求效率、追求控制的时代精神。在登月这一展现科学之神力的过程中,宇航员不无幽默地说:“我觉得现在似乎是牛顿在驾驶飞船!”
  生命科学也经历了这一机械化过程。古老的博物学传统尽管出了个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总的来说受到冷落,新的实验生理学传统大行其道。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巴斯德的微生物技术实际威力更大、更难被人类所控制。它所带来的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全球性问题,更是这个世纪给人类特有的馈赠。
  科技文明的大树是否已露败相?世纪末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像一切文明形态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开发了核能、登上了月球的人类,目前正在开发自己的基因,筹划登上火星,丝毫看不出衰落的迹象。但是在千年的历史尺度上,谁又能说得清楚?!(附图片)
  一八○三年,英国机械工程师R·特里维西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铁路蒸汽机车。图为特里维西克名片上印的“无敌号”机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