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古典音乐市场得失参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10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岁末话短长

  古典音乐市场
  得失参半
  刘伟
  应当说,1999年的音乐演出市场,是严肃(古典)音乐继续繁荣发展、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一年。
  中山音乐堂的修复开张,不仅给北京的音乐演出场所又添一景,也使其与北京音乐厅、北京世纪剧院共同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不过,北京音乐厅仍以全年五百余场的演出业绩独占鳌头,其优良的经营模式也已辐射到全国各地的演出场所。
  今年来华演出的外国一流大型乐团虽然少于去年,但仍有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和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这样的名牌乐团到访。而朱利亚四重奏组和柯达依四重奏组在京赢得的满堂喝彩,则反映出高雅的室内乐也有了可观的市场前景。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在沪上演的《叶甫根尼·奥涅金》是今年歌剧演出的头牌。当然,一流的音乐明星仍很风光。反响强烈的人物有首次来访的大提琴家梅斯基、韦伯等。而著名小提琴家穆特、阿卡多,钢琴家阿格里奇、傅聪及指挥大师迪图瓦、捷杰耶夫的再度来访也依然热力四射,辉煌不减。
  乐坛演出品类繁多,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北京国际音乐节。特别是后者,其“官办民营”的运作模式,给日后这类大规模的办节活动拓出一条新路。回眸间,也有一些急需跟进的地方。比如,有创意和本土特色的演出品类还不多。其他重要城市这一市场的启动和开掘也不够。大多数演出公司还在依循浅层的系统化操作模式,没有注意到买方市场已经比前两年大大成熟。旧有的套路和华而不实的炒作,很难再吊起消费者的胃口。另一大症结是无视古典音乐市场的特殊规律,只顾前期票房宣传,不顾后期评论,缺乏合理的市场培育。
  国内各大院团的改革已进行了几年,有的也实施了所谓的音乐演出季,但真正融入市场并以其商业效益运转起来的并不多见。这也是演出市场上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