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娘娘峪”的挂职作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10
第11版(周末副刊)
专栏:五味谭

  “娘娘峪”的挂职作家
  舒婷
  河南那个地方,一只东啄西挠的鸡,都可能刨出整块汉砖或半片秦代瓦当,何况一个把爪子和铁喙磨得所向披靡的挂职作家。
  这位叫郑彦英的小说家,从省城下到河南边界一个叫灵宝的县级市,居然全心全意做起七品芝麻官。当我们初次在大连一个作协会议上认识,我端详着他的副市长名片,不免堵心:这年头,好好一个地方长官,何必挤到这里讨食!
  许多人知道郑彦英写过长篇和短篇小说,散文和剧本。他被搬上银幕的电影剧本有三部,被搬上荧屏的电视剧本六部五十余集(银子哗啦啦的?),只有我不知道。因为我基本不看电视。
  大连会议开得十分乏味,但因为郑彦英在同一车上,有人便建议把讨论会移到车上去开。南北通行的民间段子,被郑彦英继承、发展、丰富得淋漓尽致且声情并茂。一个车子便开得忽左忽右,扭秧歌一般,司机笑得双肩筛抖握不紧方向盘。
  郑彦英主持的《行车栏目》里,更多的是“灵宝剪辑”。他用去芜存菁的观察,形象点睛的口才,甚至煽动性的热辣辣的笑声,甚至蛊惑人心的弯弯桃花眼,把我们团结在灵宝周围。灵宝函谷关历史悠久,老子《道德经》和他的青牛,灵枣的驰名中外,黄金大户的传奇故事……
  我不但当年就去了他挂副市长的灵宝市,隔年去了他任《日报》总编辑的三门峡市,即使中间他还来过福建参加《十月》笔会,他已经没能像在大连那么轻松了。他的作家味儿退得很淡。郑彦英对地方事务的投入,让人看到他坚硬的一面。连续追踪报道“白天鹅”事件,组织“合理种植苹果”专版;热门话题一浪高过一浪,紧张的脸色,焦躁的眼神,紧蹙的眉头,没完没了扰人的会议和同样没完没了催命的手机,令游手好闲的我很是惭愧,以至没有机会问郑彦英:“而今,你究竟是个市长作家还是作家总编辑?”
  同行中到地方挂职的不少。有像蝴蝶的,十分好看,顺便传播些花粉;有像蜜蜂的,嗡嗡歌吟两声,便专心营造自己的蜜,革命生产两不误;也有充分享受了专车、秘书和权力的美好后,时间一到魔法顿消,官瘾却上来了。然而乌纱帽再小,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作家名分越发觉得清汤寡水没咸没淡。
  不久前,郑彦英寄来了他的新作《石瀑布》。我读着他的小说,就好像读到郑彦英对河南边界这块山林的钟情和跋涉。我在灵宝亲眼见过头戴粗麻草帽的“林连长”们,爱情和传统侠义在这里,就像它盛产黄金和杜仲一样,经商品价值取向的氧化和加工之后,显出人性的真正光芒。
  郑彦英是个成熟的中年作家,他是太了解当今做小说的种种时髦特技了。但这部“挂职小说”却写得十分平实,仿佛“林连长”、“张黑蛋”们一直守在他身后寸土必争地审稿。郑彦英要他们能看得懂。因此故事虽然曲折却脉络分明;人物貌似深沉机诈,仍然有几分天真;语言朴素无华,却乡土气十足。写着写着,郑彦英终于丧失作家立场,被“娘娘峪”同化,不忍过分鞭挞他拿捏出的众生相,顺水推舟布置了一个“大团圆”结局,人人皆大欢喜。
  或许这正是郑彦英刻意所为?他一厢情愿地给予这块曾经灾难深重的土地和历尽千辛万苦的农民一个善良的祝愿。他让瀑布在这里凝滞为碑,立一道淳朴民俗风景,美丽给我们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