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俄美间谍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8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俄美间谍战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刘刚
  11月29日晚,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女外交官丽别尔奈特因“在俄从事间谍活动”被俄联邦安全人员“当场”抓获。俄新闻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
  美外交官丽别尔奈特是在莫斯科一地铁站附近被抓获的。当时她正“试图从一名俄罗斯公民那里取得被列为国家机密的军事和战略情报”。俄联邦安全局认为,丽别尔奈特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她的二等秘书外交身份只是掩护。丽别尔奈特是1997年开始在莫斯科工作的,俄安全局工作人员对她的行动进行了长期监视。29日晚,当她与接头人会面时,安全局人员当场做了录像、录音并搜出了物证。俄外交部对此事件反应强烈,立即向美方提出严厉抗议,要求丽别尔奈特在72小时内离境。
  丽别尔奈特在莫斯科落网前一天,美国宣布正式逮捕向俄罗斯提供绝密军事情报的一名美国海军军官丹尼尔·金。这名军官原是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密码译员,专门从事反信息战和电子侦察工作。他承认1994年曾向俄罗斯情报机关提供有关美国核潜艇窃听俄水下光缆军方谈话的情况。此间舆论认为,俄逮捕丽别尔奈特是为了报复美国的行动,是两国间谍战中的一幕而已。
  有评论说,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和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机构都争先恐后地“宣布自己的成绩”。美国抓到一个间谍,第二天俄罗斯也宣布抓住一个间谍,这种现象十分像冷战时期两国的典型做法,它表明双方的冲突在不断升级。这次美俄都宣布抓住为对方工作的间谍事件,绝非偶然。众所周知,不少国家的情报人员利用外交官身份从事有关工作已是公开的秘密,而这些人往往也是所在国安全工作人员的重点监视对象。这种监视工作短的几个月,长的几年、十几年。如果需要,随时可以让被监视人“落网”,或“当场抓获”。
  俄舆论说,今年6月美国也曾抓到一个俄罗斯间谍,但双方都没有张扬,而是在普京访美时通过谈判“无声无息”地解决了。事实证明,当双方关系缓和时,就不需要“当场抓获”对方间谍,有关情况也不让世人知道;当关系紧张时,随时可以让间谍“落网”,双方的抗议和谴责也声色俱厉。
  此前,美国与俄罗斯在1994年也曾发生过公开的间谍战。当时美国驱逐一名俄罗斯外交官,因为他在美国情报人员手中获得了美在俄情报人员名单。此后,在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在里海和中东石油利益的争夺中,两国龃龉不断;在车臣问题上,在伊拉克问题上两国互相攻击;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俄罗斯把资金用到了车臣战争上,决定停止对俄贷款,使俄与西方的关系更陷紧张。所有这些情况给人们描绘出一张俄美关系一览表,俄报把它称为:舌战——间谍战——冷战图。
  有分析说,早先俄罗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使俄在许多政治问题上受到限制,如今不需要与国际货币组织谈判了,这等于给俄的手脚松了绑。俄罗斯现在可以鼓足勇气,大声而明确地表态、讲话了。(本报莫斯科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