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托克马克的中国情结——吉尔吉斯斯坦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08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托克马克的中国情结
  ——吉尔吉斯斯坦纪行之三
  本报特派记者孙勇军法制日报记者孙太辉
  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东去约60公里,有一座名叫托克马克的小城。托克马克是比什凯克通往吉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的世界最大山地湖之一伊塞克湖的必经之路。
  伊塞克湖群山环抱,蓝天白云雪山碧水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然而,我们驱车驶离比什凯克东进,并不是为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而是专程去托克马克体验那里浓浓的中国氛围。当地朋友告诉记者,在托克马克市区及其周围的马三旗、米粮川和新渠等村落里,生活着3万多根在中国的东干人。时至今日,东干人保留着中国晚清时期的生活习惯。他们多事农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国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以继承和发展。
  托克马克濒楚河故道,小城宁静而祥和。楚河源于高山溶化的雪水,河面不宽但水流湍急。多少年来,甘甜的楚河水无私地哺育了沿岸的人民。逆流而上,便是层峦叠嶂的天山山脉。天山山脉从南东西三面环抱着一马平川的楚河谷地,忠实地庇护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小城依山傍水,的确是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我们来到托克马克,正巧遇上一对东干族青年举行婚礼。热情好客的东干人邀请我们与他们一起分享幸福与欢乐。走进这户人家的院子,只见一对新人正在向前来贺喜的亲友鞠躬行礼表示感谢。门口,一位司仪高声通报前来贺喜的亲友身份,其后是一名“账房先生”(东干人对财会人员的称呼)坐在桌前,干净麻利地记录着亲友带来的贺礼。
  年轻英俊的新郎身穿一身深色的西装,头戴一顶深色的礼帽;新娘一身典型的中国近代新娘服饰,大红的斜襟大袄,袄上绣满了龙凤呈祥的喜庆图案,发髻高绾,端庄美丽。见到有亲友前来,一对新人双双一揖到地,向客人行中国传统的作揖鞠躬大礼。
  我们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攀谈起来。老人用带着浓重西北口音的汉语说,“东干人在这里已经生活了120多年,现在举行婚礼的是东干人的第六代。”“以前年轻人成亲,新郎官都要穿长袍、着马褂,头戴瓜皮小帽。现在时代不同了,年轻人都喜欢时髦。”说起“东干”一词的来源,老人告诉我们,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和宁夏一带发生了回民起义。起义队伍最后有约6000人来到中亚,其中最大的一支在白彦虎的率领下来到了楚河岸边扎下“营盘”(东干人对村落及其栖息地的叫法)。可能是因为他们来自天山以东,亦或与甘肃有关,当地人便把他们称为东干人。
  目前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东干人大约共有5万人,其中多数居住在托克马克市附近。周围的马三旗、新渠等地是东干人聚居区,那里差不多百分之百的居民都是东干人。他们在中亚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基本不与外族通婚。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晚清时期的中国传统和风俗以及西北地区方言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至今,他们仍把政府官员称作“大人”,把政府机关称作“衙门”,把自己的老婆称作“婆姨”。
  东干人多数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以勤劳著称,得到了中亚地区各民族的一致认可。当地人说,东干人种的庄稼都要比其他民族种的长得好,这并非是上苍对他们格外开恩,而是东干人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由于历史原因,东干人在苏联时期与中国的交往几乎是一片空白。中亚各国独立后,各国政府积极鼓励各族人民扩大对外交流,东干人与中国的联系才日渐密切起来。一位名叫艾里克的东干小伙子对记者说,他曾多次到过中国,这里的东干协会也多次组团访问过陕西、新疆等地,探索招商引资的途径。他说“我亲眼看到了中国人民富足的生活,对根在中国感到非常自豪。”
  艾里克说,东干人对自己的“故国”、对自己的“根”怀有深深的热爱。他们普遍希望利用自己与中国独特的“血缘关系”,充当中国与中亚地区睦邻合作的纽带。(完)
  (本报托克马克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