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我是选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15
第9版(民主和法制周刊)
专栏:民主法制述评

  如何看待人民当家作主?如何认识我国公民的民主选举以及在推进民主选举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如何评价今天公民人格的独立和平等主体的觉悟?请听重庆公民谈--
  我是选民
  王琳
  弹指间,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与共和国风雨同舟的公民们,数着她前进的脚印,当家作主的豪情从心底腾升起来。
  细数历史,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和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程。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50年前,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国家的管理,有了庶民百姓的参与;参与国家大事的代表,由人民自己选举。
  (一)
  在重庆,头发花白,面泛红光的蒋自金老先生,从口袋里翻出了一张他珍藏多年的选民证。那张有些发黄的选民证,还清清楚楚地印着主人的姓名和那个年代——1957年。
  蒋先生回忆说:1957年,我被群众选出来搞选举人民代表的登记工作。那时,能有资格搞选民登记的人,必须是群众眼中正直、公平的人。老百姓对自己有没有选举人民代表的权利,也看得很重。有选举权,便表明自己是人民中的一员,否则便是有问题的人。那时兴划分四类人,也叫四类分子(注: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那时的人们以有无选举人民代表的权利来观察个人身份的好坏。
  蒋先生接着说,那年,我刚好18岁,还在重庆市三中读书。我记得,在选人民代表时,是我们这些年满18岁,有选举权的学生自己在组织投票选代表。学生投票前,班主任老师介绍了候选人的情况,并强调说,这些人民代表的候选人,是经组织考察了的,是可靠的。那时的选举,真是严肃、认真的。
  蒋先生又说,60年代,我开始在三中当政治教师。这期间,我又当了一次选民登记员。这次工作更是繁多。首先,我们这些登记员得将选民一家家的情况了解清楚,并按要求填上选民的姓名,再与地段户籍警一道去做调查。
  对于候选人,那更是要求得严格,我们这些选民登记员,得先熟悉了解他们的情况,然后还得向选民们详细介绍候选人的情况,宣传选举的方式方法。
  蒋自金先生说,那时选人民代表,别提有多神圣了!大家都觉得,应该对国家负责,选出一心为公的人来才行。
  (二)
  “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我国民主与法制惨遭践踏的10年。这10年,在老百姓的记忆里,似乎没有留下公民选人民代表的印象,不少人说,那个时候,就是走过场一般,选选革委会的委员们。
  重庆市江北董家溪的王先生,说起70年代的选举便愤然。他说,那时革委会让我们选代表,他们提出来的候选人,我们大家都认为不合适,上面又不听我们的意见,结果,我们大家都罢选。不过,这并不影响上面指定的这位候选人当选,他当选后,我们大家都有一种被愚弄了的感觉。
  家住重庆大渡口的秦大妈说起70年代的选举,气就不打一处来。她说,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工人,但他生性耿直,在单位选革委会代表时,因看不惯候选人的为人,便在选举会上提出了异议,结果被那位候选人及其子弟连恐带吓,住了3个月的医院。秦大妈说,丈夫是50年代过来的人,他以为选革委会的人,还像过去选人民代表那样,没想到竟成了这个结果。
  (三)
  改革开放的20年,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得以重建,伴随经济的增长,中国人的公民意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逐步增强。
  说起90年代参加人民代表选举的过程,蒋自金先生便高兴起来。他说:这几年选人民代表,我感到轻松自然。代表候选人的情况,介绍得清楚,自己的意志也可以得到完全的体现。他说,我可以公开地谈论自己对某位候选人的看法,也可以自由地投下反对票,这样做,并不会觉得有压力。现在的人,也懂得尊重别人的意志了。
  胡女士是一位机关工作人员。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以前,我不关心选代表的事,90年代初期,每当有选代表的事,我连在选民证上画圈儿也是请同事代劳。这几年,我不像这样了,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权利,如果我连代表候选人都不知道,如何去选代表?我不去选代表,有啥事想请代表反映解决怎么去找代表?所以,我现在很重视自己做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张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他说,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以前说人民代表是举手机器,那个时候,选民对选谁当代表并不关心。现在人大不是橡皮图章,人民代表也不是举手机器,选出的代表质量高低,关系我们自己的意愿能否得到正确的表达。所以,我们这些市民对选谁当人民代表很是重视的。
  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选民的公民意识正日臻完善。回首过去的岁月,人们愈加感到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对于共和国是多么的重要。许多公民认为:关心人民代表的选举、关注人民代表的行为,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