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关闸和彩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17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征文

  关闸和彩门
  王一桃(香港)
  澳门,盘踞在我心中的是关闸。本是一片完整的土地,却被一刀切成两半。关闸成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巨石,成了澳门同胞心上的梦魇。
  记得八十年代初来港定居后,曾多次到过澳门游览。而这拱北关闸,总令我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它时而像耻辱柱,钉上明清政府的奇耻大辱;它时而又像凯旋门,高唱着我边防军的英雄战歌。不是么?此刻关闸上旗正飘飘,那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红旗啊!而当1999年12月20日一到,这面五星红旗将和莲花区旗互相辉映,将整个澳门照得一片通红!
  澳门,迎接着我的是融和彩门。即使近代史上中葡两国关系动过干戈,甚至流过鲜血,但两国人民的友谊则是真诚的,美好的。根据有关专家考证,明代以《牡丹亭》一剧名扬中外的大作家汤显祖曾于1592年到过澳门,时年四十三岁。其《牡丹亭》第二十一折中就提及“香山岙里巴”。香山岙即濠镜澳,亦即今之澳门。巴即大三巴,亦即葡语圣保罗的音译。而较鲜为人知的是他《香岙逢贾胡》一诗:“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贾胡者,即葡商也。他们驾着云樯远道而来,身上穿的是绫罗绸缎,闪耀着珠光宝气,和白云珠海、星光月色相映成辉。从这首诗的感情来看,诗人对他当时所见到的“贾胡”还是诚挚的。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澳门和内地文化交流掀开了新的一页。1987年5月,著名诗人艾青接受澳门文化学会的盛邀抵澳,受到布鲁修主任、佐治·加华里路博士的热烈欢迎。《华侨报》还登了一篇特约稿记此盛况,其中还提及诗人1982年出席亚洲作家会议就“民族文化民族特性”议题所主张的“茶叶与咖啡当然可以并存;鸦片与大麻必须禁止;科学与迷信应该区别”,并表示“特别欣赏”诗人这段话,说它令人“联想到澳门,它是中葡文化的融会点。四个世纪以来形成澳门文化,是中葡两国文化的结晶,它具有‘茶叶与咖啡’并存的特色”。说得多好啊!就让彼此互饮中国的茶和葡国的咖啡吧!
  如今,就在这如镜一般的海面上,一座高四十米的纪念碑式的融和门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此门由四根大理石支柱分两组结合而成,四周则是一个直径四十米宽的广场,簇拥着各国友谊的鲜花。很明显,这是抽象的艺术作品,但它却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既能体现蓝天一样的和平,又能体现大地一般的友爱,还能体现碧海一般的交流。不是么,这融和门“下映在水,上飞入云/两双巨手正紧握和平”,“左送着客,右迎着宾/两扇心扉正开放友情”——“看水和心互相融化/听云和意互相和鸣”……(下图照片由王晋军提供)(附图片)
1900年的关闸
  现在的澳门关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