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岁月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19
第7版(国际)
专栏:

  冼星海
  在阿拉木图的岁月里
  孙勇军
在澳门回归祖国的前夕,哈萨克斯坦破天荒地以中国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命名了一条大街,在其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的街头竖起了冼星海的雕像。冼星海已成为中哈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冼星海大街位于阿拉木图市区西南,大街的起始处矗立着高约3米的立体雕像。雕像呈三瓣莲花状,高低错落。最高的莲花瓣上刻有冼星海头像,3行镏金的俄文字写着:谨以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谊及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旁边一个莲花瓣上,同样以镏金大字用中文注明。两个莲花瓣由一段五线谱连接,曲谱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的首句。雕像的背面,分别用中文、哈语和俄语介绍了冼星海的生平。据我驻哈使馆文化官员张中华解释,当地设计人员认为,莲花是东方美的象征,中国则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选择莲花作为雕像主体建筑,蕴寓了深刻涵义。冼星海出生于澳门,选择澳门回归之际命名冼星海大街,不能不说是哈萨克人民对澳门回归中国的真诚祝福。
  冼星海是我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短短40年的生涯中,他创作了几百首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2部交响曲和4部交响组曲。他与阿拉木图有着不解之缘,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半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
  1940年5月,冼星海与著名电影导演袁牧之同赴莫斯科,一面为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一面研究苏联音乐。一年多后,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准备取道乌兰巴托返回祖国,但在边境受阻,不得不于1942年底辗转到阿拉木图。以“黄训”的化名取得“政治居留权”,因为不懂俄语,身边又有不少国民党特务,冼星海的活动受到很大局限。
  整个1943年,冼星海都是在阿拉木图度过的。在这里,他结识了作曲家拜卡达莫夫和萨科里斯基等一批哈萨克音乐界的朋友,摆脱了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窘境。
  一天,音乐会结束后,剧场里的人早已散尽,冼星海却独自坐在休息厅里出神。也许,他还沉浸在刚散场的音乐会里,也许,他在为晚饭的着落犯愁。音乐家拜卡达莫夫走过来,问他从哪里来,这么晚了为什么还坐在那儿。冼星海什么也没听懂,只是拿着一把小提琴,呆呆地望着他。
  拜卡达莫夫将冼星海带回自己家中。但他的到来颇让拜卡达莫夫的母亲为难,因为在这套不大的住宅里,连厨房和过厅都住满了人。拜卡达莫夫对母亲说:“如果您的儿子无家可归,您一定希望有人收留。况且他不是一般人,他是个音乐家。先让他住在我的地方,我住姐姐家。”
  从此,拜卡达莫夫姐弟总是热情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使他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家。在战争时期,一个贫困的哈萨克家庭慷慨接纳了举目无亲、流落异国街头的冼星海,这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勇气!为了对付饥饿和疾病的侵袭,减轻拜卡达莫夫姐弟的负担,冼星海背着他们,到市场变卖了手表和风衣。因为语言不通,他多次受到市侩的欺骗。拜卡达莫夫的姐姐知道后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她狠狠地“责怪”了冼星海。
  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另一位好友,是著名音乐家萨科里斯基。萨科里斯基是受列宁格勒音协的委托,到阿拉木图建交响乐团的。卫国战争开始后,萨科里斯基举家迁到阿拉木图,被安置到一家居民的厨房里。通过拜卡达莫夫的介绍,他认识了冼星海。
  对音乐的共同爱好、对冼星海音乐天赋的欣赏以及对其贫困处境的同情,使他很快同这位中国音乐家成为挚友。萨科里斯基经常将饥寒交迫的冼星海请到“家”中,一顿热汤、几片面包已是当时的奢侈品。萨科里斯基的夫人总是在饭后让冼星海在靠火墙的床上睡一觉,恢复一下病倦的身体。当他睡着后,她便将冼星海脱下的鞋子和衣服刷洗干净,放在火墙旁烤干。冼星海与萨科里斯基一家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将一支法国产钢笔和一本《第七交响乐》赠给萨科里斯基。在书的扉页上,他写道:此书赠给吾亲爱的友人萨科里斯基同志,纪念在苹果城时他给予的最高的最热诚的友谊和种种帮助。作曲家黄训,1943年11月21日于苹果城(阿拉木图盛产苹果,故有“苹果城”之称)。
  在拜卡达莫夫姐弟、萨科里斯基及其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冼星海度过了这段最困难的时光。在深厚友谊的鼓舞下,他重又拿起了创作之笔。他经常倾听各种音乐会,邀请哈萨克音乐家演奏民歌,像海绵吸水一样,贪婪地汲取着当地民族音乐的养分。他以自己敏捷的乐思,将许多哈萨克民歌改编成一首首小提琴曲和钢琴曲。尤为深深打动他的,是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他决心借助音乐语言,将这位英雄的形象再现出来,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创作了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并到集体农庄为农牧民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冼星海以音乐为武器,鼓舞人们克服困难,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
  1945年6月,冼星海因患严重的肺结核和肝炎,被送往莫斯科治疗,同年10月与世长辞。在哈萨克斯坦和阿拉木图的岁月里,他创作了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乐《圣战之歌》、管弦乐组曲《满江红》和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等大量作品,收集和改编了许多哈萨克民歌。据俄罗斯籍华裔作曲家左贞观研究断定,1958年出版的《叶谢托夫歌曲集》即是冼星海创作的第19号作品——《哈萨克歌曲集》,其中收集了他的22首歌曲。
  冼星海虽已去世50多年了,但哈萨克斯坦并没有忘记他当年为激励其人民战胜法西斯匪徒而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中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哈萨克人民在战争的情况下给予冼星海雪中送炭的帮助。
  1998年,在江泽民主席访哈前夕,冼星海故居在阿拉木图落成。7月3日,江主席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共同出席了故居揭牌仪式。江主席深情地说:“站在冼星海曾经居住过的这间小屋面前,我们深深地为他与哈萨克朋友们结下的患难友谊所感动。他积极投身哈萨克音乐界的各项活动,经常到集体农庄为农牧民演奏中哈两国民间乐曲,是一位热心的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用音乐在中哈两国人民之间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江主席欣然为故居题辞:“忆星海,黄河涛声萦回于耳;访邻邦,友谊之花绚丽夺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