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制造时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24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岁末话短长

  制造时尚
  徐涟
  一位志得意满的老板,把在北京太庙观看歌剧《图兰朵》的精美戏票、印制考究的说明书,连同专程飞往北京的机票一起装裱起来,挂在装修一新的居室里,向客人们炫耀着主人的风雅与财富。昂贵的演出票、二百元一份的说明书以及近两千元的往返机票,加在一起就是五千元的消费,确实只有富豪才能这样一掷千金。至于看的什么剧目,有多高的艺术水平,得到了什么样的艺术享受,反而并不重要了。也难怪这样一场艺术盛会,最终竟成为大款们炫耀的时机。
  这个并非虚构的故事,提出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比起成千上万元一桌的酒宴,让大款们进行些艺术消费,这原本也不算什么。关键是在越来越多的演艺活动中,高投入、大制作、高票价蔚然成风,把普通观众拒之门外,单纯靠炒作形成轰动效应,制造时尚,吸引一次性消费,结果带来演出市场消费误导。
  珠穆朗玛大型乐舞,在北京工体的两场演出票价高达二千元,观众反响远非主办单位所预期,票房自然也不理想。卡雷拉斯在北京的演出票价也高达一千五百元,不菲的票价并没有阻挡观众的热情,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是自己买票看演出,就是演出公司的商业秘密了。国内一些院团的新剧目如今动辄几百万元的投入,像舞剧《深圳故事》、黄梅戏《秋千架》、越剧《红楼梦》,票价自然定得比较高。相对于工薪阶层的收入,二百元一张的票价要占每月一千元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加上交通费以及在外吃一次晚饭,看一场演出不能不说真是成了一次奢侈的享受。长此以往,演出消费集中在有钱又有闲且有兴趣的少数人群中,不谈什么为人民服务的大道理,就是演出市场也很难培育起来。
  更为严重的是演出中“质价不符”的情况。质低价高,以次充好的现象并不少见,曾有冒称俄罗斯大马戏团和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在北京引起观众强烈反感,有的闹至哄场。还有十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演唱会也被妙作成“十大男高音”,与观众期望值相去甚远。日本宝塚歌舞演员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娱乐明星,却被说成是代表日本国粹与结合西方精华的艺术大师,让观众不明底里,对演出公司的炒作深为反感。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的美国魔术大师哈拉利的演出票价不低,事先炒得火热,但他所带来的节目却没能火爆,不少观众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钱花得太冤枉。
  这些年最流行的话题就是与世界接轨。但在国外一场演出的票价与中等收入相比到底是多大的比例?什么样水平的演出定什么样的价?一个演出团体的票房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百分之几?演出经济机构的利润又应该是多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国内一些演出公司缺乏市场化运作的能力,许多项目又都是仓促上马,来不及取得企业的支持与赞助,白白浪费了许多可以开发的资源,使成本无法降低,所以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高票价上,其结果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影响了演出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一些艺术团体不去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不去进行文化产业化运作,一厢情愿地提高票价,即使一时得利,又岂能长久通行?其实,靠爆炒获利,暗定低价明卖高价,黑箱操作,大量赠票,把成本转嫁给观众之类的手段只会扰乱演出市场,对哪一方都不是什么好事。
  从计划经济下不花钱看戏到现在商品经济中演出市场的相对活跃,这中间已经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老百姓们关心的是剧目的艺术质量和演出的票价高低。越来越高的艺术质量和相对合理的演出票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把艺术欣赏变成日常生活的必需与可能,才能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也才会有演出市场的真正活跃。这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