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减轻农民负担从根儿上抓起——河南省乡村干部“双减”工作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25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减轻农民负担从根儿上抓起
  ——河南省乡村干部“双减”工作的调查
  本报记者李杰
  目前,不少地方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严重,乡镇财政吃紧;村级享受补贴人员过多,农民负担沉重。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党群和干群关系的改善,影响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河南省的做法是:动真的,干实的,坚决把乡镇超编人员和村级享受补贴人员减下来,简称“双减”。
  据省委组织部的同志介绍,河南这项工作从去年下半年在部分地市试点,今年上半年在全省推开,目前已全部结束,并通过了检查验收。全省乡镇干部精减121850名,占原有乡镇干部的41.9%,乡镇行政和事业机构减少了7026个,占18.5%;全省村级享受补贴人员减少了128569名,占24.8%。
  乡村冗员多农民意见大
  河南省辖2137个乡镇和48293个行政村。按照省有关文件规定,乡镇设5个行政机构、9个乡镇属事业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省里的规定不但没有得到落实,还增加了一些临时机构,致使乡镇机构膨胀,人员越来越多。据调查,精减前全省乡镇行政和事业机构人数比编制多了12万多人,多数乡镇超编人员在60%以上;在村一级,全省享受补贴人员多达51万人。
  一些乡镇领导整天为发工资筹钱,有时不得不向群众伸手。农民负担由此加重。
  同时,机构设置重复,人员混岗严重,致使乡镇许多工作职责不清,遇事互相推诿扯皮,严重影响了乡镇工作的开展;工作越是搞不好,经济越是不发达,一些人越是紧盯乡镇机关的“铁饭碗”,“削尖脑袋”往里钻;人满为患,事更不好办……
  公平又公开难题迎刃解
  据了解,在乡镇超编人员中,素质、文化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但文化素质不高;有的文化程度不低,但缺乏工作经验;有的工作平平,但在乡镇干了大半辈子,没有功劳有苦劳;有的表现较差,但背后有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面对这样的复杂情况,减谁、留谁,是“双减”工作的一大难题。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的同志告诉记者,实践证明,用改革的办法,公开、公平、公正是做好“双减”工作的保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市在“双减”工作中,都作出了明确的纪律规定:第一,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打招呼”、“写条子”,干涉乡、村人员精减和分流。第二,“双减”必须自始至终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一视同仁。一些地市设立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并组织新闻媒体实地采访和现场报道,接受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公开透明、规范操作,使想做“小动作”的人没了环境,也使难度很大的精减分流简单化了。如博爱县有31个科级干部的亲属、子女被清退或分流,没有一人“说情”、“打招呼”。
  减轻了负担增加了活力
  “双减”减轻了乡镇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据介绍,全省精减了12万名乡镇不在编人员,平均每人每年减少开支6000元(月均500元),每年可节约开支7.3亿元(原人均每年需6000元);精减近13万名村级享受补贴人员,每年可节约村级开支2.3亿元(原人均每年需1800元),两项合计,直接和间接减少乡镇财政开支及减轻农民负担9.6亿元。
  “双减”使乡镇干部的责任感增强了,思想作风明显转变。一些农民向记者反映,原来几个乡干部蹲一个村不管用,现在一个干部包几个村,工作抓得井井有条。不少乡村干部说,过去工作大锅饭,现在大家拼命干,关键是人员素质提高了,职责明确了,责任心增强了。
  “双减”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全省乡镇50%以上的分流人员参与创办示范服务基地,围绕农业产业化兴办经济实体。汝南县组织千余名分流人员举办以科技示范园为主的各类经济、服务实体,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开封县有60%以上的分流人员围绕涉农服务办经济实体,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乡镇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