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防盲复明洒真情——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赵家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25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防盲复明洒真情
  ——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赵家良
  北方
  直径只有23毫米的眼睛,承担着摄取人类90%以上外界信息的重任,被视为“心灵的窗户”。然而,来自人类自身和外界的明明暗暗的“敌人”,却时时威胁着眼睛的安全,视力减退、失明困扰着成千上万的患者。北京协和医院原眼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赵家良教授,以其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医德,为无数患者找回了光明的世界。
  70年代,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的赵家良到陕西农村接受“再教育”。眼病给农民兄弟带来的痛苦使这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感同身受。从这时起,他暗暗选定了自己奋斗的目标。1978年,赵家良考取了我国著名眼科专家胡铮教授的研究生,专攻青光眼专业。
  之后,赵家良作为访问科学家和访问学者,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和南加州大学眼科深造,在青光眼的防治方面取得了较高的造诣。
  由于青光眼易造成视功能的不可逆损伤,早诊早治成为最佳良方。赵家良教授和他的同事通过大量试验发现,前房浅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一大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前房角镜对前房角做进一步检查,对前房角狭窄的患者进行暗室俯卧试验等激发试验,如果结果呈阳性,就可确认,进行早期治疗。实践证明,这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早诊早治的有效途径。
  围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赵教授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早期患者的眼底视神经乳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往往发生改变。用先进的扫描激光眼底镜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缺损现象,就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施行治疗。目前这一卫生部研究课题已基本完成。
  在青光眼的治疗方面,运用药物治疗和小梁切除手术之外,赵家良教授率先从美国引进了“硅管房水引流装置”,现已成为协和医院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常规方法。对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外伤后的青光眼和其他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赵教授采用高质量的微型硅管,一端放在眼球内,就可以把过多的房水引流出来,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
  今年3月,在马尼拉召开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眼科学术会议上,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副所长艾尔温博士把国际防盲奖——“柯弗奖”奖牌交到赵家良手中,以表彰他“在贫穷的或不发达人群中为根治可避免盲所做出的显著成绩”。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作为从农村走到城市的知识分子,赵家良始终不能忘怀8亿农民的健康状况。在攻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在胡铮导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眼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从1983年起,他在北京顺义县农村深入调查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及其原因。在当地卫生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防盲治盲、建立三级眼病防治网、培训乡村眼病保健员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到1991年,该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眼病防治网络,全县432个村都有一名眼病防治员,白内障患者的手术率达到70%,被评为全国防盲先进县。顺义县的防盲工作得到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其经验在全国许多地区得到推广。目前全国防盲先进县已有100多个。这一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赵家良教授并不满足。1996年,在医院科研和临床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他与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北京市顺义县防盲项目评价》的研究项目,结果令人担忧:目前我国白内障的手术覆盖率还不高,手术质量远不如预想的那么好。赵家良教授撰写的论文《中国顺义县白内障病人的视力和生活质量调查》被国际权威刊物《美国眼科杂志》全文刊发,世界著名眼科专家张士元、马克曹和诺尔曼教授专门合写了名为《在亚洲大洋洲地区盲患病率的研究和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眼科教学工作》的评论,在同期杂志上发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