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沿着爷爷的足迹前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26
第2版(要闻)
专栏:

  沿着爷爷的足迹前行
  毛新宇
  10月,为了给《爷爷的足迹》(暂名)这一书稿收集资料,我和妈妈一起来到了革命老区江西,来到了70多年前爷爷毛泽东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我们到了南昌、井冈山、瑞金、吉安,还有红军长征经过的第一个渡口——于都河渡口和第一座山峰——云石山。
  沿着爷爷当年战斗的足迹,犹如掀过一页页历史典册,一道道关隘、一座座山峰,都抽象为生动的华章供人品味、供后人赞颂。而对于我,似乎更有深意,它不仅仅具有社会学意义,还有血脉相通的亲情。
  我们到达下榻地茨坪井冈山宾馆已经是下午5点钟了,未等歇息,妈妈便带我驱车赶往18公里外的黄洋界。一路上天阴得很重,有时还飘着小雨,不想刚到那里,太阳便钻出了厚厚的云层,鸟鸣山涧间,一抹夕阳照射在黄洋界的纪念碑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几个大字金光闪闪,景色动人心魄。爷爷在井冈山生活了一年零三个月,但诗词中三次提到黄洋界,可见此地在他心中的位置。
  沿着山路,我们来到爷爷和朱德总司令当年挑粮休息的地方,在大槲树下,两位身穿粗衣,脚穿草鞋的巨人,面对饥饿和死亡,谈笑风生,炮火硝烟中,他们的神情执着,眉宇间闪动着激荡山河的斗志。
  井冈山由大小五个井组成,爷爷的故居在大井,这是一组平民式的茅屋建筑,茅屋的后面,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微风吹过,银杏叶片发出清爽的声音,给游人带来一片欢悦。
  井冈山下榻的第一夜,我们请来当地的党史专家,让他系统完整地介绍爷爷在井冈山战斗的全部历史过程。讲述间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70年前,井冈山地区党的主要领导人袁文才和王佐是我党十分优秀的领导干部,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与壮大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爷爷的教育帮助下,他们形成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成为红军中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指挥员。但是,他们没有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却死在了左倾错误思想的同志手里。1965年,当爷爷重回井冈山的时候,专门接见了袁、王二烈士的家属,深情地向身边工作人员讲述两位烈士开创井冈山根据地的功绩,并在井冈山给两位烈士立像……
  在江西,在红军长征的每一个地方,我都能看到烈士们的塑像,徜徉在他们身边,我可以听到久远的厮杀声和他们沉重的呼吸声,他们的血凝在那里,精神却化作一道道山梁,一掬掬清流,或者形成一个个让人仰望的丰碑:
  在瑞金,我的叔祖父毛泽覃牺牲在那里……
  在沙洲坝,我的心又一次被清亮的井水感动了。这是一口平平常常的水井,走到井口,一股幽静之气从里面溢出,使人通体生凉、神清气爽。村民说,这是当年爷爷亲自带领当地人民挖的,事过经年,这口井的水依旧清澈纯净,仿佛它带着爷爷的嘱托,用整个身心,浸润着干渴的人们。井旁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几个大字。村里人把爷爷带领群众挖井的故事,刻在石碑上。
  随后是庐山。今日重读这座名山,心情就另有一番意味:
  1959年、1961年、1970年,三次影响共和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那是1970年,爷爷在庐山第三次主持会议,会议的议题原本是讨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问题,但在会议进行中,林彪和他的党羽陈伯达突然发难,抛出“天才论”,提出设立国家主席一职,表面上拥护爷爷,实际上自己想当国家主席,爷爷敏锐察觉了林彪的阴谋,写下了《我的一点意见》这篇文章,给林彪集团以沉重的打击。
  逝者如斯,山岳依旧,只是解读它时,作为后人,又多一份感慨,一份警示。
  就要离开江西,我伫立在10月的江西大地,思绪翻涌,江西之行的点点滴滴缓缓从我心头掠过,突然明白了:爷爷是让江西的山山水水告诉我,让江西的一草一木告诉我:时刻为了人民的事业,沿着他的足迹和理想,一直走下去!
  爷爷与我同在!
  爷爷与江西同在!
  爷爷与人民同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