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学者型的女总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26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学者型的女总理
  李学江
  11月27日夜,对新西兰人来说,是个颇不寻常的夜晚,不少人聚在酒吧、咖啡厅或俱乐部中,一杯在手,热烈交谈,眼睛却不约而同地盯紧电视屏幕,看着大选的计票结果。大约11时许,工党领先国家党已成定势,于是,现任总理、国家党领袖希普利于11时30分出现在拥护者中间,优雅地承认失败。此后,电视镜头久久地聚焦在工党领袖海伦·克拉克那简朴的住宅前,却不见里面有任何动静。
  12时已过,大选的结果不可逆转:在120个议会席位中,工党至少可得50席,其盟友联盟党至少可获10席,组成联合政府已无任何疑问,守候多时的工党选民们早就喜不可待,数度举杯相庆。然而,直到时针指过12时30分,才见克拉克女士同丈夫走出那栋小屋,来到支持者中间,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我出来得这么晚,但你们知道我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不到绝大部分选票数完,我不能确认和出来接受胜利。”
  这就是新西兰有史以来第一位由选举产生的女总理克拉克的作风与性格:谨慎内向而不事声张,理智冷静而不感情用事,诚实可信却少风趣幽默,身上透着学者的风范而看不到政客的圆滑。但由此质疑她的果敢与魄力却未必正确,她的政治启蒙之师查普曼教授评价说:她是一把锻造极好的日本武士剑,必要时柔韧有余,但仍不失其削铁如泥的锋刃。人们还记得90年代初,正是她拍着其党领袖帕尔默的肩膀,要他为了党的利益靠边站;1993年,她又义无反顾地从莫尔(即现任WTO总干事)手里夺得了工党的领导权,带领工党,从分崩离析走向团结一致,从在野走向庙堂。
  克拉克的性格与其成长环境和教养有关。她于1950年出生于北岛的汉密尔顿,童年是在家庭牧场中度过的。她的好友、议员蒂泽德女士说,她是一个非常沉静的姑娘,从不大惊小怪,从不兴奋异常,也从未看见过她惊慌失措,只是埋头干自己要做的事。这是典型的农牧民的性格和世界观。不过,克拉克受过极好的教育,7岁时,她被送到寄宿学校,那是一段艰辛的历程;此后,又在女子语法学校接受严格的训练。她是家中4女中的长女,但幼时体弱多病,是个孤独怕羞的孩子,小学时得过气管炎、肺炎。据她自己说,当姐妹们和别的孩子骑马游泳,在户外疯狂时,她却将自己关在家中,津津有味地啃书本。60年代,她在奥克兰大学研读政治。在伦敦学习期间,有人还记得,“一次在同学家聚会,当大家都饮酒狂欢时,只有一个女生旁若无人地埋头书本,那就是海伦”。她的老师评价说,她头脑聪颖敏捷,善于思索,作起学问来,就像一架精密的时钟。1974年,她在奥克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成为该校的政治课讲师。
  还在就读时期,克拉克就对政治发生了兴趣,1972年加入工党,在分部掌管青年事务。她参加反对越战,带头反对美国核舰艇进入新西兰水域,因此,她的电话曾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窃听;她严厉批评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坚决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因疾呼抵制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派橄榄球队访新而与父亲闹翻。那个时期,她是学生中著名的左派,被人冠以“红色海伦”的称号。
  克拉克留在奥克兰大学任教,直到1981年竞选获胜进入议会。1984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组阁,她则于1987年进入内阁,先后出任环保与住房、卫生与劳工部长等职,1989年成为新西兰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副总理,并以坚持经济发展要服务于社会公正的原则而独树一帜。她的同事们都说,她不仅勤谨细心,不辞劳苦,而且头脑敏捷,作风干练,很快就能掌握所接管部门的专业。她任职期间,以严格闻名,对部属的要求标准很高,从不搞下不为例。由于她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且做事不屈不挠,一丝不苟,因此,部属们从不敢怠惰不敬。前总理朗伊评价说,她过于理智冷静,头脑清醒,非感情用事之辈所能理解,甚至让人觉得她有些干巴巴的,少些魅力。
  但克拉克并非如人们表面所见那样刻板严肃,是学者的生涯养成了她严谨理智的个性。她喜欢听古典音乐与歌剧,爱好滑雪与登山,去年夏天,她在非洲攀登了约5900米高的乞力马扎罗山峰。克拉克于1981年结婚,丈夫罗杰在克赖斯特彻奇市医学院任教,是个只知教学不问政治、满面书倦气的学者。他只希望作了第一丈夫后,不至于干扰他正常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两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因此决定不要孩子,这样克拉克就可全身心地移爱于人民大众。从政近20年来,克拉克孜孜以求的理想一直是:让人们都有学可上,有工可做,有屋可居,有医可求;通过经济发展这一手段来保证和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前总理朗伊说,新西兰在经过15年的经济改革之后,也许具有这种性格与主张的克拉克正是现在新西兰政坛所需要的人物。人们都祝愿这位女总理能宏图得展。(附图片)
  大选获胜后,克拉克与丈夫斟酒庆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