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顺应历史呼唤共建美好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6
第3版(要闻)
专栏:

  顺应历史呼唤共建美好农村
  本报评论员
  “三下乡”活动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几年来,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在农村的巨大变化,受到深刻的教育。
  农村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是难度很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党中央对我们的要求。
  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一些灾区和贫困地区条件更为恶劣。针对这一现实,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解决农民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在是雪中送炭,收效明显。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所有这些“送”的内容,要真正在农村扎下根来,开花结果,还需要把“送”和“用”结合起来,把“送”和“建”结合起来。在“用”中追求实效,在“建”中巩固成果。
  从这种意义上讲,“三下乡”活动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发挥广大农民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我们不仅要通过“三下乡”活动培养与农民的感情,更要建立起双向交流的信息渠道,相互激发,取长补短,共同创造。
  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如何将家庭承包责任制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何加强农村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使农业发展在克服资源约束的同时,正确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虽非“三下乡”活动所承担的全部责任,但也应该在“三下乡”的实践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作出应有努力和贡献。
  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经过20年的实践,正处于一个转折关头。“三下乡”活动的目的,就是激励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种意义上讲,“三下乡”活动是顺应历史的呼唤,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需要。让我们按照中央11部门的要求,集中行动,务求实效;让我们立足农村的实际情况,放眼长远,认真规划;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