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从灶台围墙到摩天大楼——方圆公司靠质量求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5
第1版(要闻)
专栏:

  从灶台围墙到摩天大楼
  ——方圆公司靠质量求发展
  本报记者陈陆军杨涌
  编者按:2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瞩目,城市建设一日千里,处处高楼迭起,广厦纷呈,建筑业借此飞速发展。这篇通讯记录了江苏农村一个乡村建筑站发展壮大的轨迹,不仅描述了一个企业的成长历程,而且还折射出20年来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
  1998年9月7日,254米、57层高的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大厦主体工程隆重封顶。
  仰视这一直刺蓝天的“作品”,江苏方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泽,不由得想起20多年前第一次踏足大上海,与外滩的上海大厦合影留念的一刻。那次,他把这座22层的“高”楼逐层数了好几遍。在当时他这个泥瓦匠眼里,22层是他心目中难以企及的高度。
  而现在,他居然领来一支乡镇建筑队伍,在上海大厦对面的浦东,建起了这座在中国屈指可数的摩天大楼!
  “20年前真的想都不敢想!”———王大泽的万千思绪都归结于这句带着浓浓苏北口音的感叹中。
  “方圆”的轨迹
  春意初现的70年代末,农村包田到户,泰县洪林乡成立了一个建筑施工队。那时还没有公司一说,这个百十来人的泥瓦匠队伍叫“洪林建筑站”,所干的活限于在乡里砌砌灶台、修修民房、建建围墙。
  80年代初,体改后新上任的建筑公司经理王大泽从一位老乡寄来的报纸中,得知内蒙古兴安盟地区急需建筑队伍,他意识到机会来了。为了便于在外面打招牌,“洪林建筑站”遂成了“泰县第六建筑工程公司”。
  1984年底,兴安盟以地冻三尺的严寒迎来了这支来自南国建筑之乡的“板车队”。那时,当地的建筑市场尚有壁垒,王大泽他们只能“装”出只会干苦力活的样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手令人无可挑剔的建筑绝技终于为他们赢来了一个“大”工程———兴安盟军分区办公楼。办公楼做工细致、美观大方,“泰县六建”的名声随即在草原上传开了,王大泽的队伍由此在乌兰浩特站稳了脚跟。
  改革开放使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北京获准主办亚运会,要上亚运工程。1987年,六建进京寻求发展,一上手就接下了亚运指挥中心工程。把这么一个15层的亚运重点工程交给一个乡镇建筑公司,有关部门刚开始时也不放心,在开挖地基时,特地安排一家北京的建筑公司与之对照着干,结果亚运会22个重点工程基础建设检查,六建的质量得第一。地基做完,指挥中心干脆把整个楼交给了六建。坐落在东长安街南侧的气宇轩昂的中国海关大楼,就是10年前“泰县六建”刚进京时建设的工程。即使今天看来,海关大楼仍不失为一件建筑杰作。
  “泰县六建”的招牌逐渐响起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之后,六建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开工的工地由一两个增加到六七个,再到十几个;承建大楼由十几层到二十几层,再到三十几层,且件件都是精品:国家高检办公楼、中国职工之家、原电子工业部办公楼、建设银行建银大厦、国家开发银行大楼、水利部防汛指挥中心、北京金岛花园公寓楼、恒基中心、阳光广场,上海的港汇广场、东航大厦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六建的实力紧随北京上海的长高变美而壮大增强。
  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六建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江苏方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此时的“方圆”已是年产值2亿多、利润上千万,拥有4000多名员工,名扬草原、誉满京沪的国家二级建工企业。
  不以规矩,何成“方圆”
  细看“方圆”的发展轨迹,除了他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善于抓住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外,还有出奇制胜的几招。王大泽的解释是,“方圆”每走一步都离不开“两个关键”:
  其一,关键靠质量取胜。“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建一幢高楼,就要树一座丰碑”,正是靠着这些朴实的信念,数年下来,方圆公司尝到了建筑精品带来的甜头。眼下不乏有一些建筑公司靠请客送礼拿工程,而方圆公司是“好队伍不愁没活干”,人家的工程主动找上门来。不仅如此,一座大楼交工,业主往往还给他们送锦旗、发奖金。
  据统计,“方圆”在北京、上海施工10年来,累计承建工程项目超过百项,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在85%以上。其中,创国优工程两项、长城杯工程1项、市优工程80多项。国优工程“中国职工之家”告竣之时,建设部曾组织参加“全国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经验交流会”的146名专家前往观摩学习。
  另一个“关键”是甘当配角的企业定位。多年来,方圆公司主动与中建一局、二局、北京建工集团、住总集团、城建集团等国内大型建筑企业联合,填补他们施工力量的不足,甘当他们的配角,受益匪浅。王大泽解释说,作为乡镇企业,当配角是为了更好地借用人家的技术管理人才、大型施工设备、知名度,还可贴身向他们学习,提高我们施工队伍素质,何乐而不为!
  记者曾就“方圆”二字的来历采访王大泽,他的回答是,对外讲规矩、重信誉、求发展;对内讲团结、重管理、爱人才,外方内圆,一规一矩,这是我们20多年实践经验的凝结。如果说“两个关键”称得上方圆的“外方”的话,那么,方圆的“内圆”又如何呢?
  在方圆公司采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眼前的“方圆”与20年前的建筑施工队已有天壤之别———
  浦东国际金融大厦工地。早年土生土长的袁顺根已成长为这座摩天大楼建设的项目经理。这位自学成才的年轻人,如今看密如蛛网的工程图纸,与设计专家、建筑权威打交道游刃有余。多年来,方圆把大学办在了工地上,注重人才的培训和吸纳,精干的技术管理人才层和过硬的施工队伍已形成。
  泰州技术监督检测中心工地。方圆的施工现场,秩序井然,材料场整洁干净,脚手架纵横划一,即使旷野工地,仍然严格执行着噪声控制标准。
  上海大学。王大泽与化学化工学院的专家教授往来频仍,一位教授的建材科研成果正准备进入方圆的施工实践中。
  南京一家国际资讯公司。王大泽正为方圆公司下一步导入企业识别系统而奔忙,“方圆”要有统一形象策划,要有标志、广告语、工装、名片等。另悉,方圆公司已上了因特网,正在力争今年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一切,20年前的那个建筑站敢想吗?
  “没有改革开放,哪有那么多高楼让我们盖!”
  王大泽没有忘记带我们到他起步的那块土地上看看。泰县如今已撤县建市更名为姜堰市。洪林乡这个原本偏僻落后的地方如今也是富甲一方,几乎家家都有楼房。
  洪林乡党委副书记曹元山向我们算了一笔账:洪林乡现有人口2.5万,富余劳动力五六千人,其中在方圆公司的建筑工人就有2500人左右,以每个工人年收入1万元计,年寄回乡里的钱在2500万左右,平均下来,方圆公司使全乡人均年增收1000元,而去年全乡的年人均收入也就是3200元。
  “要想富,搞建筑。”这在洪林已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建筑业成了该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致富奔小康的一项拳头产业。每到春节的时候,乡间公路上骑着摩托车、衣着光鲜的大多是方圆公司的还乡工人,他们长年在京沪施工,观念新,头脑活,带回来的精神财富有多少就算不清了。
  当年洪林建筑站的那排低矮的小房子依然还在,与周围的民居相比,它显得有些破旧。大泽说要将它留下来,至于什么原因,他没说;人们只是注意到与它相邻不远的方圆分部大院里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挤满了打工回来分红的建筑工人。或许是有一种对比的满足感吧!王大泽说,就这样,大家感觉好。
  到村里几位建筑工人的家里拉家常,聊起了楼房,聊起了好日子、好政策,不知谁说了一句:“没有改革开放,外面哪有那么多高楼让我们盖。”———细细想来,斯言诚哉!(附图片)
  图为由江苏方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设的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大厦。朱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