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创新——高校企业的灵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编者按:改革开放20年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以后,我国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高等院校的校办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担当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功不可没。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高等院校的高科技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自然成为科技、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本报教科文部和清华同方公司日前联合举办了“正在崛起的高校高科技产业”专家座谈会,就我国高校高科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对高教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贡献,对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对之策和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本版今天刊登座谈会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创新——高校企业的灵魂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闵维方
  高校一方面在进行大量的知识创造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活动系统地、及时地、大规模地传播这种新的知识,这就和高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密切相联。这样来看一个大学的功能,它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就囊括了从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运用的整个知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环节。因此,大学在未来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制度化环境、不同的政策框架,所以大学在新的主流经济中如何发展,在不同的国家肯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像北大创办高科技产业的做法,就有它模式创新的意义。以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为例,它现在占据了全中国和全世界大部分华文报业市场。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是建立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系统,叫做顶天立地的模式和一条龙的体制。如果一条龙体制能很好地运作的话,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知识的创新、加工、传播、应用、有机整合的工作。这就符合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
  从当今世界主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在要求看,校办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尽管我们现在的发展还是非常原始的、初级阶段的,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坦率地说,我们现在还缺乏健全的制度化的法律框架。这也带来进一步的深思,中国的问题很多是体制性的。比如从科研系统的科技创新到教育系统的知识的大规模系统传播、到生产系统的广泛应用都会受到体制上的约束。要发展中国未来的知识经济,要真的利用这种历史性的机遇实现蛙跳式的跃迁,就必须解决体制创新的问题。体制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知识创新,因为它为知识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制度化的环境,提供了制度化的保证。
  大学创办高科技产业肯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科研成果的物化、产业化过程本身对科研人员是一种推动,它使人们看到自己科技成果对社会的贡献,而且产业化的过程又带来大量的回报。方正给我们的回报现在加起来有两亿多元,每年有几千万,它设立奖学金,投入几千万搞方正研究院,支持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而且有大批北大的学生卷入到方正事业的潮流中来……这对学校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支持、巨大的反馈,这种反馈使学校变得更强大,更强大的学校就可以出现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支持产业的发展。(附图片)
  左侧照片自上而下为:闵维方荣泳霖王宛山徐明稚石定寰崔邦焱
  右侧照片自上而下为:吴中福齐祥张富良李廉水岳华峰程勃
  方云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