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宛山
  高校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动力源。转入市场经济后,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方面,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企业没时间、没条件关注产品更新。而高校有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还拥有技术优势、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优势。比如,东北大学阿尔派集团利润率在30%以上,高技术含量产品有优势。十几年来我国校办企业发展过程,已经验证了这几个优势。
  学校与校办企业,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长大了要离开父母,但不会失去与母体的血缘关系。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冲突是校办企业发展的障碍,高校企业脱胎于校园,受校园文化影响。资金缺乏、国家投入不足,影响企业融资能力;技术与市场有一定距离,学校教师酷爱科研成果,对市场把握判断不准;学校追求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企业追求效益、利润,理念不同、价值观不同。这些都影响到成果的转化。为什么有些校办企业要脱离学校?主要是文化冲突。工资收入、住房不一样,心理不平衡,影响企业发展;学校运行机制与企业运行机制不同也制约企业发展。学校提倡百花齐放、学术民主,而企业理念上追求效益、行动上统一;学校对企业冠名权、控制权问题,也限制企业发展。学校办企业是学校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的一部分。最终校办企业应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校办产业要发展,应解决如下问题:不断从社会上汲取营养,才能发展。只有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才能使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国际化,才能走向世界。不能拿学校体制约束企业。大学应是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转移源、推动者、投资者、支持者,而不是上级领导、主管部门。大学不应把企业看作私有财产,大学领导企业只能通过董事会,不能通过行政命令。大学办产业,应注重资本增加,不应注重权力扩大。回报增加、资本增大是目的,权力增大不是目的。校长、决策者应有大的胸怀。对社会应有更高层次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