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老字号趟新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1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内联升”办了三回鞋文化展,眼下,“瑞蚨祥”也办起了传统文化展——
  老字号趟新路
  李子颐
  位于北京大栅栏商业街上的瑞蚨祥这几天比平常多添了几分热闹。除了托新年的福,传统文化展的开幕也功不可没。营业员告诉笔者,文化展成了瑞蚨祥的又一亮点,不少消费者参观时都很仔细地从头看到了尾。西城区的王大妈说,尽管瑞蚨祥这家老字号早已深深植入他们那一代人的心,但真正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还只能从这次文化展开始算起。
  到1997年,北京共有工商业老字号140余家,历史长者已走过数百年,历史短者也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大栅栏更是中华工商业精英的集中地,如马聚源、内联升、瑞蚨祥等,历史上一直是北京人引以自豪的。然而进入90年代后,老字号渐渐显出了老态。
  自1996年开始,内联升连续三次举办鞋文化展,在向“观众”讲述鞋的发展演变的同时,也向所有来者精心推展自己。消费者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对内联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能是一种无形的广告效应,也可能直接就变为销售额。展厅边附设的销售柜台每天千元左右的销售额便是一个明证。
  内联升从它的文化展里尝到了甜头。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高品位、富有文化内涵的消费成为新的热点,而老字号几百年来的积累已为它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北京市商业企业管理协会的同志讲过这样一件事。他陪一批外国客人去内联升,内联升有种鞋叫“小平鞋”,是特地为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他把这个故事讲给那些外国客人听,那些外国客人表示出极大兴趣,最后一人掏钱买了一双。
  据说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收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我们这么多老字号完全也可以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这笔文化遗产用好,用活。同仁堂也许可以搞一个药文化展,张一元可以搞个茶文化展,等等,创出一个“买京味文化到大栅栏”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招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