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千年宝藏揭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5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千年宝藏揭秘
  周明
  1998年,我的家乡陕西周至爆发了一个轰动海内外的大新闻,即因黑河引水工程需要迁建的仙游寺法王塔出土了十枚晶莹剔透的舍利子!根据史书和出土的碑文记载,这些舍利子为隋仁寿舍利,是首次在国内出土的隋代舍利子。
  至此,隐藏地下近一千四百年的地宫揭秘了。
  1998年10月17日法王塔地宫开启,因为是我的家乡,我也从北京赶回,有幸在现场目睹了地宫开启和舍利发现的全过程。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于北周大定元年废静帝自立为隋朝。而他又自幼在今大荔县的般若尼寺,受智仙尼的抚养。在其熏陶下,潜化极深。因隋文帝笃信佛教,早年和天竺沙门有交往,曾得到他们赠予的一包佛舍利。后来,于仁寿元年、二年和四年,分三批在全国建立灵塔,安置他得到的佛舍利。仙游寺的法王塔便是其中之一。
  法王塔地宫同时还发现一块石碑,两面铭文,正面为隋《舍利塔下铭》,背面为唐开元年间又重出舍利、维修佛塔的记事。而且唐碑记述建塔的时间与隋仁寿元年建塔的时间完全吻合,也与史书记载相符。
  为了将这一喜讯的具体情况报告北京自始至终关心仙游寺工作的专家罗哲文先生,请教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书画家黄苗子、郁风先生,并向佛学大师赵朴初老详尽汇报,冬日里,我和来自家乡的仙游寺文管所所长王殿斌同志专程拜访了各位老人。罗哲文、郑孝胥二位先生曾和已故单士元先生亲临仙游寺作过实地考察和论断,如今听了出土的碑文,更证明他们的正确论断是多么准确!老人们甚感欣慰。
  因为法王塔地宫出土的还有具有重要价值的画碑及石函四周的画刻,因之我们又特地带了拓片请教书画大师黄苗子和郁风夫妇。他们现定居澳大利亚,正好回国探亲,次日上午即飞返澳洲,于当晚见了我们,仔细观赏了一幅一幅的拓片后,黄先生赞不绝口地说:“太珍贵了,将近一千四百年哪,实在太珍贵了!”还一再叮嘱画碑不能让人随便去拓,今后的拓片也要编号。
  面对这幅珍贵的画碑的拓片,王殿斌向黄、郁二位先生介绍说:据《周至县志》记载,宋嘉佑七年,苏东坡来仙游寺,他见塔上镶有吴道子画碑天王鬼神飞仙像,分两级,共十六方,苏东坡评价说:“其顾瞻仰俯睢盱哆冶之状,非吴道子莫能至。”“轼既叹其神妙而悲不为世人所观采,于是以墨本归且题记其上”。可惜后来这十六方画碑不知从哪个朝代起失踪了。法王塔建于隋仁寿元年,唐开元四至十三年作过维修———黄苗子先生说———这个时期正好是吴道子在世的时代。
  黄先生兴致勃勃地反复观摩这块画碑拓片后,高兴地说:“似吴道子的画风。”他说:“吴画虬须云鬓,四璧飞动。你们看这线条多么流畅生动、人物表情多么传神,栩栩如生啊。”他表示将这些资料带回澳大利亚去再作进一步研究。我们知道,黄先生不仅是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还是国内吴道子的研究专家呢。
  仙游寺、法王塔由于涉及佛学,我们又去拜访了当代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佛学大师季羡林教授。季先生虽年已八十有七,却笔耕不辍,有不少印度佛教的经典翻译及佛学专著行之于世。
  当季老认认真真看完碑石资料后,颇有感慨地说:法王塔是隋文帝下令为藏佛舍利而修的佛塔,能保留到现在不容易。当我们请教他唐碑文中“庄严”二字在此作何解释时,季老说是维修的意思,是唐代对塔作过维修。他一再说这批文物尤其是隋舍利子的出土很珍贵,保留到现在不容易,不容易。他在王殿斌同志的册页上欣然命笔,题写了“功不唐捐”四字。他笑着解释说这是佛家的意思,功不白费。你们做的一切没有白费功夫,有意义……
  当代佛学大师、诗人赵朴初老人对此也应该说十分关心。悬挂在寺庙山门的“仙游寺”和“法王塔”牌匾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正是赵朴初老几年前亲笔所题。11月20日下午我们去医院拜见老人。
  当王殿斌展开出土的隋《舍利塔下铭》碑的拓片要给他念时,老人说,我自己仔细看。他身着医院的服装,戴上花镜,将一张又一张拓片放在自己的面前,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声吟读。最后当读到“永离苦空,同升妙果”之句时,竟不觉读出了声音。
  赵朴老接着又仔细看唐《仙游寺舍利塔铭》。同样,他兴味很浓地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默读,但也时而有声。他边看边说:唐开元年间寺院僧人对塔作过维修啊。
  我告诉赵朴老说,季羡林先生说唐碑中“庄严事件”一句中的“庄严”二字是维修的意思。赵朴老点头说:是啊是啊。唐代僧人维修过啊。
  见赵朴初老人兴致很浓,王殿斌此时感到有必要将地宫开启和重出舍利的情况汇报给老人。他于是拿出像册,展现在赴朴老面前,一一向他说明:“这张是法王塔地宫的外貌。这是地宫的甬道口。这是地宫石门。这张拍摄的是地宫的内景,有石函,有舍利塔下碑。石函上放的熏炉……”老人戴着花镜,接过照片,一张张看得十分认真、仔细,并不时提问。也问石函上的那个熏炉有多高?
  “二十多厘米高。”王殿斌回答说:“这是隋仁寿元年童真和尚安置佛舍利时礼佛用的熏炉。”
  当看到照片上鎏金铜棺内两端有白色的块状填充物时,赵朴老问:“这是什么?”王殿斌说:“是樟脑。”
  “还能闻见味儿吗?”始终在赵朴老身旁全神贯注地一同观看的朴老夫人陈邦织插话问。
  王殿斌回答说:“能。”
  “了不起!”赵朴老说:“我们的祖先一千多年前就知用樟脑防腐防虫,真了不起呀!”
  这时赵朴老兴奋地看到了从玻璃瓶中取出的佛舍利的照片时又问道:
  “盛舍利的小盘是你们准备的吧?”
  王殿斌说:“是。”
  赵朴老认真用手指一一数过,欣慰地说:共十枚。
  这时,他的目光忽然落在照片文字说明上。他指着一句说明文字纠正说:“释迦牟尼遗灵”,“遗灵”不对,应是释迦牟尼“灵骨”。虽是一字之差,却何等关键!临走,王殿斌拿出册页,不好意思地请赵朴老题词。不想老人慨然应允,立即在病房挥毫题写了“功德无量”四字。我想,这对所有参与仙游寺迁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朋友们都将是鼓舞和勉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