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过度消费也得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过度消费也得改
  马为民
  外出锁门,回家开门,每逢转动钥匙这一刻,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两个数字:10和4000。
  有这样一件事:我住所的铠装锁不灵,要是锁死,开门时拧疼手指,急一身汗,也常常无济于事。后来只要不外出,就不敢锁死,只是搭上保险钩。但这总非长久之计,只好约个锁匠来。服务费是半小时459法郎。到这当儿,不硬着头皮挨宰不行。他拆了装,装了拆,折腾老半天也没修好,说必须换新锁。新锁多少钱?3320法郎,外加服务费将近4000。锁匠再三劝说,我就是不干。他最后给填了张价目单,建议我凭此向雇主申请预算,并且一再叮嘱,千万不可锁死,否则……
  外行有外行的思维。这么好的铠装材料,它不会断,甚至不应当锈,最多是给滴进的食用油粘住了。先哲只需一个支点就要把地球给支起来,我要是找准毛病,不信玩儿不了这把锁。下决心买高级润滑油,不管它藏身何处,要价多高,哪怕是美国航天飞机用的,哪怕是100法郎一点点也认了。跑了几家超市搞调研,有点扫兴,最贵的才14法郎一瓶。回到家就往锁孔里狠狠挤了几滴,反正上多了也没关系,发动机不就是在机油里转吗?不出两分钟,奇迹出现了:好了。听到轻快的开锁声,乐不可支。从此,锁再没闹过别扭。剩下的润滑油还足够拯救至少几十把这样的铠装锁。
  这里不想过多揣测锁匠的动机。往好处想吧,这大概是典型的“西方服务”,搞几下就得叫修,稍显费事则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反正产品丰富,新的有的是。但是,这不是浪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吗?
  说到浪费,例子俯拾皆是。还是说身边事吧。这次来巴黎前,一想到一沓一沓的报刊、大包小包的材料,心里就发毛发憷。一位同行老兄有句经验之谈,说在巴黎当记者,应付资料是门学问,稍不留神,就会给淹死。如今电脑解决了不少问题,可邮件还是太多,有给我本人的,有给我的前任的,甚至还有给我的前任的前任的。真是的,人家回北京好几年了,都退休了!另外,各种印制精美的像砖头般厚的展览会资料,花样翻新的产品介绍、邮购销售,更是“爱你没商量”,源源不断寄来。手稍微一懒,就堆积成山。可是,东西再好,跟我不搭界儿,到我手里也只能立刻降为垃圾。
  这莫非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相互促进?然而,用这样的需求促供应,用这样的消费促生产,绝非正道。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的发展无限,为子孙后代计,也应当爱惜资源。十几年前听一位搞科技的朋友“侃大山”,说把全世界的发电厂都并网到中国,叫外面都黑着灯,唯独我们这儿一片光明,即使这样,我们的人均耗电量也不及美国的1/2!这固然说明美国工业发达,需求量大,但有没有浪费呢?从法国的现实去推断,何止是有,恐怕还不会少。前几年联合国开罗环境会议明确批评过发达国家“消费过度”,显然是有根据的。有些人总是批评发展中国家不爱惜资源、破坏环境,可是,过度消费不同样是破坏资源、给环境增加负荷吗?
  有人说,在西方,工厂之内无浪费,浪费是在工厂外面,是在消费者这个环节上。这也许符合实际。相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工厂里面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到了消费者这个环节,却是千方百计“物尽其用”。物质丰富滋长出奢靡,产品短缺逼出了节俭。所以,在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可少些相互指责,多些相互学习。后者向前者学,自不待言;前者也应当向后者学,至少可以学学节俭的民风,不要宁花4000,不掏10块,改一改“过度消费”这种习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