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岩石区思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岩石区思古
  李北兰
  在澳洲,一说到“古”就必然提及岩石区(TheRocks),那是悉尼乃至澳洲的发迹之地——1788年1月26日,英国国王在听取库克船长关于发现澳大利亚的报告之后,即派出菲利浦船长带着部分士兵,押着一批犯人首先到达岩石区,从此便开始了对澳洲的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故每年的1月26日为澳大利亚的国庆日。
  从环形码头左侧的菲利浦船长铜像旁拾级而上,便来到澳洲人引以为自豪的岩石区。区内圆石嵌砌的街道纵横交错,19世纪的英式建筑鳞次栉比,为示其“古老”,有的房屋还醒目地镌刻着修建年代,如“水手教堂——1856年”、“坎贝尔仓库——1839年”……恍惚之间,竟有一脚踏进狄更斯的《老古玩店》的感觉。
  欲走进澳洲的历史,必先参观“岩石区旅游中心”,于是便来到那幢闻名遐迩的英式楼房。该中心外面看不起眼,进门后才发现里面竟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厅内各种旅游资料、书籍以及颇具澳洲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玩具袋鼠、袋熊、土著的器具、风景名胜画片等摆得琳琅满目、花团锦簇,很有些独特的艺术构思。除了英文资料之外,书架上还摆有日文、韩文和中文的免费资料供游人随便拿取。
  沿着嘎吱作响的木板楼梯上得二楼,便来到专供游人了解澳洲历史的电教馆。馆内五六台大彩电一字排开,循环往复地播放着有关岩石区历史变迁的电视片。因是周末,电教馆里观众不少,既有西人也有亚裔,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游客,大家都悄无声息地端坐在靠背椅上,随着电视镜头的时空转换细细阅读脚下的这块土地:60年代,澳洲政府曾准备将岩石区这块“海边的肥肉”拆掉以修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使其成为澳洲的“曼哈顿”,结果遭到悉尼市民特别是岩石区市民的强烈反对,游行抗议,静坐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市民的强烈反对终于制止了政府的该项议案,保住了澳大利亚之所以为澳大利亚的“活化石”——岩石区。我对澳洲的历史虽不甚了了,但从络绎不绝的游客的脸上也看出了岩石区是无价之宝。
  电视室外面的一大圈陈列室里陈列着有关岩石区历史的展品和图片,其中还专门为华人开辟了一个展室。继殖民的英人先期到达之后,前来淘金的华人也于19世纪中叶到达澳洲,旧唐人街就建在岩石区。颇具东方色彩的瓷器、鼻烟壶、铁器、木器,还有当时拍摄的华人干苦力、打短工以及开办餐馆、洗衣店的照片,各种展品都无一不在说明——华人为澳洲的开发和繁荣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博物馆里出来,便随着其他游客直奔岩石区的露天市场而去。刚走近市场便被一出售风铃的货摊吸引,大风铃、小风铃、长风铃、短风铃,镀金的、镀银的、镍的、铬的、铜的、铝的……不仅形状奇特,而且声音清脆悦耳,使人联想到台湾诗人余光中常用的“冰冰”。一看价格,还能够承受,多在5—20澳元之间,于是便花10澳元选购了一只镌有悉尼歌剧院雄姿的镀银风铃留作纪念,以为“到此一游”的证据。
  露天市场出售的工艺品虽然数不胜数,但真正具有澳洲特色的还要数木器和羊毛织品。整块圆木雕刻的木碗,边缘参差错落的果盘,木雕猫头鹰座钟,镂空雕花的木画框……件件都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看得人爱不释手。
  在露天市场的某一角落,与土著乐器“迪追瑞都”不期相遇,这外实中空的“木棒”,色彩涂抹得艳丽、抽象,土著的符号像一群等着你破译的密码,似风又似雾的图案令你恍兮惚兮却越发想深入那一片云梦沼泽……扛一根回家不失为一件绝好的装饰品,一位美国游客当即掏钱买了数根,说是回国后分赠亲友。
  转了将近两小时,我们才踱完岩石区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不过,从分布于街道两旁的众多的美术馆、工艺品商店、展览馆、博物馆以及酒吧、户外咖啡店中,我已经窥见了澳洲多元文化的一角冰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