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乡里年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2-05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乡里年俗
黄国平
时至腊月,大街上,单位里,以及同住一楼的人们,看去总觉得是渐渐地忙碌起来,忙着购这买那,搬这运那,大包小包,肩扛手提车载,一付劳作收获喜悦之情,挂在脸上,也溢于言表。
都市过年的景象,较之于故乡来,我总觉得多了几份忙碌,少了几份清闲;多了几份物质追求,少了几份精神寄托;多了几份时代色彩,少了几份传统特色;多了几份看别人且歌且舞的喜悦,少了几份自己参与的兴趣———而我总是在心里说,其实,春节原本就是中国人长期延续下来的有着深厚传统积淀的民族节日啊。
“二十四送灶,二十五调糕,二十六做馒头,二十七炒蚕豆,二十八炒花生,二十九坐下来守,三十夜,肉叉叉,豆腐豆皮不动它。”这首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小时常哼唱的儿歌,基本上道出了我家乡江苏春节前几天的民俗民情;也道出了小孩子们心目中春节的美好———要过节了,有得肉吃,有得玩耍了其兴高采烈的心态,从中可窥一斑。
送灶,调糕,做馒头,那是大人们的事。一年中这是大人们最忙碌,也是最清闲的季节了。忙得舒坦,忙得心安理得。
腊月二十四,是送灶日。
送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我们那儿祭灶王爷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灶王爷,多是乡里略有点美术才能者们即兴的杰作,多用木刻印成,用红纸印上个几十张几百张不等,再挨家挨户地送上一张两张。我依稀记得灶王爷的模样:略圆的面孔,慈眉善目的,上下嘴唇上长有两抹胡须,骑一匹高头大马,面朝着你。
二十四晚上,各家各户的要送灶王爷上天。灶送完了,灶王爷要在天上呆上好几天,到除夕才能接回来,乡民们这才真正忙乎着过年了。
过年,在我老家,最忙的要算做馒头了。
做馒头,分调糕、拌馅、包做、上笼、火煮、汽蒸、下笼等工序。家里一年没有个红白喜事的,一般人家一年便只做一次馒头。做下来的馒头可以吃到第二年的开春。乡人便格外重视做馒头。
除了上饭店加工外,一般人家做馒头,多是几家合伙一起做。其中各项工序有人轮流分担,事先都安排好了,省得糕发好了,人手安排不好打乱仗。
刚出笼的馒头又白又大,煞是喜人。左邻右舍相互还要赠送,互相品尝比试一番,也图个吉利。
此后几天,杀鸡宰鸭,买衣买袜,各家忙各家的。
忙到年三十,再掸尘,打扫卫生,贴对联,贴喜钱,再接回灶王爷,磕过灶王爷和先人的头后,再放鞭放炮———鞭是鞭,炮是炮。在我们那儿,这是两种东西。鞭是小鞭炮串成的,是连响的,得先放;放完接着放炮———响炮,二踢脚,闪光雷什么的,震耳欲聋,还讲究个连响,中间不能放哑炮,并求个成双成对的响,图一个吉利。
扫尘的同时,做好年夜饭,还要把缸水加满,烧好吃的。因为第二天就是春节了,要封水井和水缸,还要封刀,年初一不兴动刀拿刀的,年初一也不能扫地,一扫,就把财气扫出门了。此乃乡人的迷信。
在房前屋后,有的人家还用布袋装上白石灰,再打上圈圈点的白印,用来祛邪消灾。只是心里的一种祝福和一种自我安慰满足罢了。
在吃年夜饭之前,还讲究祭祖宗,敬福禄寿禧财等神仙亡人,敬菩萨、王母娘娘。敬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端出装有水果的盆子,可放上煮好的鸡鸭鱼肉,也可放些钱财,放置于祖宗牌位或诸神的供像前。
吃完年夜饭,再试穿一下或准备好第二天穿的新衣新帽新鞋新袜,大人们再给孩子一点压岁钱,多少不等。孩子们先上床睡去。
大人们还要在一起唠嗑,在一起守岁,守到交岁时,出门放上几个爆竹。家家放,户户放,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放完了,再赶紧上床眯糊一会儿。因为睡不了一会儿,上门来迎财神的一路人马又得踏破门槛了。
春节年年过,人们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下来了,也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来年的一年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