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重在培育创新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2-07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重在培育创新文化
丁刚
假如要选举本世纪最伟大的产品,许多人可能会投“视窗”(Windows)的票,这个无形的神奇玩艺儿不知道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与工作。美国网络技术专家兰尼甚至据此认为,“信息技术”这个名字压根儿就起错了。因为它一半是技术,另一半是艺术。仔细想想,兰尼的话倒还真有些道理。假如没有比尔·盖茨们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我们至今还可能在黑乎乎的DOS下操作,无法体验视窗所带来的轻松与愉悦。
兰尼还把硅谷与好莱坞等同,他说两地的人才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富于想象的创造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当然拍不出《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大片。同样,没有这种精神,盖茨今天至多不过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电脑教授。硅谷的产品之所以具有竞争力,就是因为它不仅知识含量高,且含有文化的成份。一般说来,产品的文化含量越多,它的附加值也就越高。
兰尼先生的这段话,是笔者从不久前召开的欧盟青年企业家研讨会所发材料里读到的。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为青年企业家提供创新环境”。有专家指出,欧盟15国大约有300多个类似美国硅谷那样的科学园,可没有一个像硅谷那样成功。其原因除了风险资本市场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之外,当然还有社会环境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创新文化的差异。
讲创新文化,首先讲的就是要培养敢想敢干的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机会,但这并非意味着人人都具备了敢于利用这些机会的素质。不久前,荷兰一家报纸的调查就表明,大多数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根本就没有想过将来要办一个自己的公司。在不少人眼里,“寄人篱下”捧个“金饭碗”依然是最好的选择。而一些德国大学生则将风险投资等同于开个卖杂货的小店,根本不屑一顾。为此,欧洲的专家们对教育体制表示出极大的忧虑。
其实,使人人都想当企业家的教育未必就是最好的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教育是否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记得一年前有几个西方国家曾搞过一次中学生数学测验,美国的成绩很不理想。有人便警告说,美国的教育水平在下滑。不久,有位美国专家撰文说,就测验成绩而言,美国学生的确不出色。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大赛上,他们也很少拿过什么奖牌,但美国却并不因此而在基础科研或者是高科技方面落后。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美国教育重视的是动手的能力,重视的是培养自立和创新的精神。这往往要比多几个100分的学生或多拿几个金牌、银牌重要得多。美国需要的不是能考百分的学生,更需要像比尔·盖茨这样富有想象力的创业者。
在这次研讨会上,我还听到了这样一个口号:“敬佩成功,容忍失败。”口号中蕴含的哲理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社会创业之所以艰难往往是因为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一个光彩耀眼的比尔·盖茨后面,不知道有多少黯然失色的失败者。美国硅谷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但敬佩成功者,也尊重失败者。那里的风险投资者心甘情愿地支持那些有着敢想敢干精神的创业者,即便他们曾经有过失败。
对比之下,欧洲的青年企业家们感触颇深。荷兰小企业家协会的拉夫斯罗特先生说:“在荷兰,失败一次可能就意味着永远失败,不仅银行不再会信任你,亲朋好友也会瞧不起你。在美国,你自己办了公司,只需承担金钱的风险,而在欧洲,你却要承担一生的风险。”笔者向一位与会的专家提问,欧洲缘何未能创造出自己的比尔·盖茨?他解释说,论渊源,欧洲文化中原本也有富于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因素,但长期、稳定的高福利社会却使人们渐渐地变得保守起来,在竞争力方面与美国拉开了差距。一个不能鼓励创新,不能容忍失败的社会又怎么能创造出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功者呢?硅谷的成功并非由于美国的科技人才要比别国的科技人才更出类拔萃,而是因为它用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环境吸引了全世界的风险投资者,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创业者。
美国《商业周刊》的编辑曼德尔在《高风险社会———新经济中的危险与希望》一书中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高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正进入急遽变革的时代,人类面临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从长远看,成功将属于那些敢于创新并且愿意和能够承受风险的个人和企业。曼德尔的话会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培育创新文化的认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