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山西省农村党组织领导读报工作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1-20
第3版()
专栏:

山西省农村党组织领导读报工作的经验
柴钟仁
几年来,山西省广大农村的读报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五二年全省已有十万个读报组,参加读报组的群众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万人。特别是在一九五三年大张旗鼓宣传总路线和一九五四年互助合作组织大量发展以后,读报组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读报组的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参加读报组的农民的政治觉悟,而且通过这些农民的个别的深入的宣传,使更多的农民懂得了道理,从而积极参加互助合作,努力增加生产,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读报组已成为党领导农民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一种有力武器。
根据山西省的读报工作的经验,要开展农村读报工作,首先必须认真解决农民群众对报纸的认识问题,培养农民群众学习报纸的兴趣,因为农民群众只有在真正认识到学习报纸对自己确实有好处的时候,才能自愿积极参加读报组。为此,党支部就要善于通过活生生的事实,使农民群众了解读报的好处,山西寿阳县郭村党支部书记吴焕章开始给大家读报时,听的人不多;听的人也不相信报纸介绍的经验是正确的。于是吴焕章就和董炳玉等人,根据报纸上介绍的李顺达多耕深耕和调剂土壤的先进耕作经验,在六亩土地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李顺达的耕作经验确实能多打粮食,原来每亩谷子产量是八斗,试用李顺达的经验以后,每亩就产了一石八斗。吴焕章就抓住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向农民群众深入宣传了报纸对生产的指导作用。这个村订阅的报纸就从原来的一份增加到了十五份。
山西农村的读报工作是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许多党支部都注意在互助合作组织中建立读报组。现在有许多互助组和农业社的生产小组就是读报组织。这样就把读报组和互助合作组织紧密结合起来,读报工作既能为互助合作服务,又能巩固地发展。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全省互助合作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山西农民”报在农村的发行份数一下子就增加了一万多份。以互助合作运动发展较好的平顺县为例,在一九五一年全县有六百八十五个读报组,一九五二年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读报组就增加到了一千五百零二个。根据山西的经验,把读报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结合起来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读报工作真正能够为互助合作组织服务,灵石县两渡村王树林互助组的记工办法不合理,影响了组的巩固。后来这个组根据报纸所介绍的屈登宝互助组的记工经验,改进了记工方法,实行了工票制度,互助组就巩固了。第二、读报容易形成一种制度,坚持下去。因为互助组特别是农业社实行集体劳动,能够统一安排生产和学习时间。第三、通过互助合作组织去团结和教育单干农民。像长治地区许多组和社的读报组,都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单干农民参加了读报组,通过读报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争取他们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第四、报费容易解决,使读报组订户经常保持稳固的发展,不至于因报费困难而使报纸中断。像壶关县的农业社和较好的常年互助组,都是用公益金一次订阅一个季度的报纸,这样的订户就占全县总订户的百分之六十四。
在读报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党支部如何加强对各个读报组的具体领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着解决这个问题,山西各地在支部下面设立了读报指导组。支部就通过这个组织,了解各个读报组的活动情形,解决读报工作中的问题。经验证明读报指导组的建立,确实加强了支部对读报工作的具体领导,读报工作充分发挥了作用。闻喜县东山底村有些富裕户,常常贷放麦子和棉花,对其他农民进行高利贷剥削。支部就同读报指导组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具体指导各个读报组,通过读报和讨论,批判这种剥削思想,最后根据报纸上介绍的建立信用合作社的经验,动员群众建立了一个信用合作社,对于限制高利贷剥削起了很大作用。武乡县北漳村支部的读报指导组,在每次收到报纸以后,都是首先圈定必读的文章,并具体指导各个读报组学习和讨论,这样可以避免读报组单纯从群众兴趣出发选择读报材料的偏向。
山西省农村读报组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读报员的缺乏,给读报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积极培养读报员,提高读报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是党支部在领导读报组工作中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山西省各地党支部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办法:一、经常地组织读报员学习,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像武乡县北漳村党支部,规定每十天组织全体读报员进行一次学习,把准备向农民读的文章,事先进行集体研究,使每个读报员都能领会文章的基本精神,这样不但加强了读报员的信心,而且也增加了读报的效果。北漳村十二个读报员经过党支部这样一年多的培养,无论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李保元初当读报员的时候,仅认识一千四百多个字,经过一年多的工夫,已认识到了三千二百多个字。他说:“不当读报员,学习就不会这么专心,进步也不会这么快。”二、在民校和冬学里,挑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员,有计划地培养他们做读报员,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员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开展了读报工作。昔阳县下思乐村支部就在民校里培养了十二个学员,作为村里的读报员。三、充分发挥退伍回乡的革命军人和参加农业生产的高小毕业生在读报工作中的作用。像榆社县有七百多个退伍回乡的革命军人和三百多个高小毕业生,他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有不少人当了读报员和党的宣传员,成了农村读报工作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
读报组是否活跃,农民对读报是否感兴趣,读了报是否对大家真正有帮助,这和读报方法是不是对头,读报讨论能不能解决问题有很大关系。根据山西省各地已有的经验,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成功的。一、针对当前的生产活动和群众的思想情况,在报纸上选择有关的文章边读边讲。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做到有意识地去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避免那个毫无目的乱读一阵的毛病。二、把读报变成讲报和说报。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把读报变成了讲话,随时随地,人多人少都可以。许多读报员在每次读报以前都把准备要读的文章,先认真地学习一遍,记清文章中的具体事实,领会文章中的主要精神,再结合本村的具体情况,用说话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听,群众容易接受,比照着报纸一字一句地去念,效果大。三、用说快板的方法读报,把报纸上的重要材料,用群众的口语编成快板,向群众表演,吸引力很大。四、在农忙季节,采用“地头读报”的方法,也很受群众欢迎,有些农民这样赞美他们的地头读报:“报纸上了地,休息谈问题,生产和学习,结合在一起。”
怎样组织讨论?一、针对农民的各种思想问题,从报上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材料,组织群众讨论。兴县白家沟村的农民中,还存在着许多封建思想,比如贾海儿,就阻止他女儿正当的离婚要求,不许他女儿回家。读报组就选择了“山西农民”报发表的关于婚姻问题的新闻,组织农民结合贾海儿的事实,展开了讨论。讨论中,把买卖婚姻的恶果和自由结婚的美满生活作了对照,使大家认识到了婚姻法的好处。有的农民说:“这么一讨论,一对照,咱才知道自由结婚就是好,婚姻法规定的对。”贾海儿在讨论中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也不限制他女儿自由选择对象了。二、领导读报组参加报纸上发起的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几年来“山西农民”报,曾发起过“农民应当跟谁走”和“农民应当走什么道路”等几次大的讨论,各地读报组有不少人参加了这些讨论,发表了他们的讨论文章,这些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很受读者欢迎。武乡县东村读报组,为了参加报纸上的讨论,还成立了“农民读报讨论代笔所”,帮助不识字的农民写参加讨论的文章。这对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起了很大的作用。
各地党支部,为了鼓励群众的读报情绪,提高和巩固读报工作效果,曾经举行读报测验,进行读报问答等。其中最有效的是设置“读报问答栏”,进行经常的、联系实际生活的读报问答。平顺县西赛村党支部一九五三年创办了一个“读报问答栏”,发动读报组内外的群众在这个栏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引起了群众很大兴趣。如在划乡工作开始的时候,人们对划乡的意义和目的闹不清楚,支部就组织大家结合划乡工作展开问答。白岗林在问答栏问郭双明:“为什么要划乡?”郭双明就赶紧找报纸,认真地学习了有关划乡的文章,写成了答案,贴在问答栏里。白岗林看了觉得很满意,其他群众也觉得答的很明白。问答栏除了结合中心工作进行问答外,还有时事政治、党的政策、生产技术等问答。
目前农村读报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是读报组的发展还不很平衡。根据清徐、离山、汾阳、平遥、榆社等五个县在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份的统计,订“山西日报”和“山西农民”报的农业社,只占所有农业社数的百分之五十五,订报的互助组只占互助组总数百分之七点四。根据榆社县的统计,全县共有五百五十九个自然村,其中有二百零二个自然村还没有一份报纸。这就是说,还有不少的农民群众,得不到报纸对他们的教育。其次,有些读报组逐渐涣散起来,读报员不按时领导大家读报,组员们也因为读报中没有解决了问题,而对读报不感到兴趣,形成自流状态。
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有不少县区党委和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对读报工作缺乏重视,因而对读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了解,了解了也不去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解决。如中共汾阳县委宣传部,对全县的报纸发行情况就不大了解,去年十一月全县订阅报纸份数开始下降,他们就没有发现。后来虽然发现了,但又没有采取有效办法,因而到十二月份该县报纸份数仍在继续下降。类似这样的情形,在其他一些县里也同样的存在着。这是需要今后注意改进的。否则这些地区的读报工作就很难开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