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突出特色服务经济——西北大学学科建设采访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教兴国神州行

突出特色服务经济
——西北大学学科建设采访记
本报记者魏玉凤
坐落在古城西安的西北大学,是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建国以来,西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为我国各大油田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
西北大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强调新型技术开发,许多研究项目走在全国前列,理论物理、电分析化学、秦岭山带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等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西北大学有着80多年的历史,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地质、化学、物理、历史4个学科已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近几年来,为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狠抓重点学科建设,调整和改造了一批老的学科和专业,新建、增设了一批应用型新专业、工程技术学科及应用学科,扶持、建设了一批有特色的优势学科。1997年,该校重点学科建设开始启动,学校将中国发展经济学与陕西经济发展、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及其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秦巴山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及生物化工技术等9个学科作为“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史综合研究、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4个学科被列入国家“211工程”“九五”建设规划。目前,学校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15个,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重点学科建设中,该校抓住了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从经费和组织上给予保证,并加大了对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力度。从1996年初到1998年5月,先后引进教授、副教授、博士30多名;通过在职、定向攻读学位、校外进修、出国进修等形式,培训中青年教师500多名,共有46名博士、硕士生学成回校工作;学校还启动了“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和青年科研基金。
条件建设,尤其是实验室建设,过去一直是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近两年来,学校加大了对基地投入的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前不久,地质学基地被国家评为A类基地,在全国高校11个地质基地中居第二位。最近,化学、物理学、历史学基地的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该校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6个,在全国地方院校中名列前茅。据统计,“九五”以来,该校利用“211工程”经费1000多万元,新建重点实验室12套、重点或补充建成实验室9套,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研究手段落后的状况。
西北大学历来重视学科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50年代学校就建立了化学、物理、生物、地质、历史、考古等10多个研究所(室)。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又陆续成立了20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40个研究室,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和自己的研究特色。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南亚中东史、周秦汉唐历史考古、发展经济学、分析化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一些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学校每年都承担100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六五”以来,该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研究课题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近500项,省部级13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0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3000多篇,鉴定成果267项。如地质学科主持的国家“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为进一步开发秦岭地区的矿产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历史学科在国家三峡考古发掘重大项目中,发现了一批巴人早期房屋基地、墓葬和稻等重要遗迹,为揭开早期巴人文化之谜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分析化学学科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八五”重大项目“生命科学中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光谱分析法研究”的子课题,已通过国家验收,取得了“特优”的成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