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烽烟滚滚科索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7
第3版(国际)
专栏:战地传真

烽烟滚滚科索沃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4月15日2时20分,南斯拉夫人民军新闻中心紧急通知记者凌晨前往科索沃。刚刚着手收拾行装,一阵巨大的爆炸声将窗子震得哗哗作响。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记者驱车前往爆炸现场。位于贝尔格莱德西南角的拉科维察工业区烟雾弥漫,南防空部队和北约飞机正激烈交火,猩红的流弹划破夜空。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日,南斯拉夫的青山秀水却笼罩在滚滚烽烟之中。为了给北约轰炸桥梁造成困难,人们在公路旁点燃了许多汽车轮胎。时近中午,记者们乘坐的大轿车终于进入了科索沃。随行的斯托扬诺维奇上校大声宣布:“在战区我们随时可能遭到空袭或地面进攻。出现紧急情况大家不要惊慌,要迅速下车隐蔽。”
在一辆警车的引导下,我们向科索沃腹地深入,只见道路两侧满目疮痍,废墟遍地,许多村庄还在烈火中燃烧。田野上看不到耕作的农夫,只有无人看管的牛三五成群地啃啮着绿油油的麦苗。在斯莱帕萨村,几位塞尔维亚人对记者说,北约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狂轰滥炸,人们因为害怕纷纷外逃,许多村子都空了。
说话间一辆公共汽车从我们身边驶过,只见车内拥挤不堪,乘客大都是妇女和儿童。这是逃往塞尔维亚内地的又一批难民。
但是,在马罗舍瓦茨市郊,记者却看到一户人家正在房前平整土地。男主人对记者说,人就是这样,生一次死一次,没什么好怕的,过几天种上马铃薯和云豆,打起仗来也不愁没饭吃。被问及为什么那么多阿族村庄被毁掉时,他坦诚地说,大部分是北约炸的,有些是南斯拉夫军队和警察用炮轰的,清剿“科索沃解放军”不可能没有损失。一位警察指着远处的高山插话说:“森林中还有阿族恐怖分子,他们常常在天黑后下山作恶。”他指着胳膊上的红白布条说,恐怖分子也有警察的制服,为了辨清敌我,警察每天都要更换标志。
过了马罗舍瓦茨,四周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走不到几公里就遇到路障,端着冲锋枪的警察严格检查过往车辆。山脚下,军人们正紧张地挖战壕、修碉堡,显然是在为地面战争作准备。
下午3时,我们来到靠近南阿边境的普里兹伦,这是塞尔维亚的古都,中世纪杜尚国王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塞族国家。14世纪,奥斯曼帝国入侵后,阿尔巴尼亚人大量涌入科索沃。汽车直接开进了位于市中心的医院。斯托扬诺维奇上校愤怒地向记者们宣布,14日14时30分,北约飞机发射了4枚导弹,疯狂轰炸返回家园的阿族难民车队,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屠杀中,64人被炸死,数十人受伤。有人问北约为什么要制造这起惨案,上校愤怒地答道:“这个问题应由杀人凶手来回答,北约要人为地制造更大的难民潮,为自己的侵略寻找借口,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医院太平间里停放着6具阿族难民的尸体,其中一个叫斯马莉的小女孩只有8岁。在一间病房里,记者采访了身受重伤的苏里娅,这位16岁的女中学生说,为了躲避北约轰炸,她和家人逃到南阿边界,然而那里也不安全,14日,阿族难民开着拖拉机返回家乡,车队长长的,至少有几十辆。过了贾科维察不久,就听到飞机的轰鸣声,随后便有炸弹落下来,她所在的拖拉机上3人被炸死,7人受伤。
半小时后,记者来到北约轰炸难民的现场(见压题照片,本报记者吕岩松摄),这是一幅惨烈的画面:被击中的拖拉机上,驾驶员被烧成焦炭,死者的残肢断臂悬挂在车厢上,从几具尚可辨认的尸体可以看出,死者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公路上、田野里到处是被炸飞的日用品、被褥、书籍和照片。放眼望去,可以看到爆炸现场是个开阔地带,四周没有任何建筑物,北约显然是在有意屠杀平民,所谓“误伤一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记者看到公路上仍不时有阿族难民坐着马车返回家园。忽然不远处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北约又开始新一轮轰炸了。(本报布莱佐维察4月15日电)(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