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旅游年的风采——老挝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4
第3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旅游年的风采
——老挝纪行
人民日报代表团
从曼谷飞往万象途中,发现机舱里座无虚席,大多数是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大同小异的闲适穿戴分明昭示着他们的游客身份。我们顿生好奇之心:这些热衷于回归自然的西方人涌去老挝看什么?
走近万象,我们吃惊不小:这里没有摩天大楼,没有玻璃幕墙,没有十里长街,没有霓虹灯彩,清一色两三层别墅小楼,色彩斑驳,疏朗地掩映在绿树之中;马路边,一棵棵合抱大树,参天如盖,投下连片绿荫;并不宽敞的街道上,行人很少,倒是常见一二“老外”,打着背包,匆匆前行;偶尔有一两辆汽车、三轮车和自行车擦肩而过;驱车市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远离尘嚣的质朴和宁静。
行装甫卸,热情的主人——老挝人民报副社长马拉庄有意让我们体会一下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玉佛寺,市中心一座修建于1565年的古寺,镇寺之宝是一尊木雕,这块木雕上40多尊佛像,尊尊雍容生动,威仪慑人。陈列寺中的缅甸玉佛、泰国陶器、西藏铜佛、古代石碑……短则300年,长则1200年,诉说着老挝对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市区另一古迹——塔銮,历经2300多个春秋,安放着历代国王、高僧的灵骨;放眼望去,主塔巍然,从塔环抱,近40座塔銮,金光耀眼。
参观时间不足两个小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座拥有50多万人口的城市,散发着一种保持本色、固守其真的特殊魅力。
琅勃拉邦是一座偎倚在湄公河、南康河汇合处的别致山城,老挝旧日王朝的首都所在。这里,30多座古刹佛寺与耸脊飞檐、充满民族特色的低层建筑交相辉映,展示着异乎寻常的历史文化韵味。最典型的莫过于前国王理政居住、富藏奇珍的大王宫了,还有古色古香、香烟缭绕的阿朗寺、香通寺、西瓜塔等古迹。或许是由于独具个性,这里吸引了很多欧洲游客,寺庙中、大街上、商店里、旅馆前,几乎全是单衣薄衫的西方游客。
“琅勃拉邦要靠发展旅游业富裕起来!”据该省负责同志介绍,旅游业和农业资源是琅勃拉邦的两大优势。他们从实际出发发展旅游业,千方百计挤出有限财力,建桥铺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修缮佛寺;发动社会力量兴建接待场馆。目前全市建有30多家涉外宾馆酒店,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型的家庭式酒店;去年接待外国游客7万多人。今年旅游形势开局良好,虽然泰国、马来西亚游客有所减少,但是急剧增加的欧洲游客支撑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奥沙甘会见我们时说,老挝与泰国经济交往密切,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大,目前国内出现恶性通胀形势。为此,刚刚结束的老挝人民革命党六届八中全会,提出“八大优先工作计划”的积极对策。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开展生态旅游年活动,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交通、通信、金融、电力和人才等方面的服务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老挝人民在寻求发展机会,尽快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予以极大的重视。老党中央提出的“八大优先工作计划”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停止砍伐森林,控制烧山种旱稻。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谈话中,都多次提到保护山林、水源、动植物资源的问题,而环保正是旅游业的生命线。
我们已经感受到上上下下的努力:首都万象保持自身风格,谢绝高层建筑,楼层限高20米;国家重点工程——中国援建的国家文化宫,因为超高8米,经过老挝政府特别批准后,才得以施工;琅勃拉邦弘扬古都风采,借联合国命名之机扩大知名度;全国禁伐森林,全民保护生态;拓展空中和陆地通道,国际公路即将开通,万象机场整修一新,启用在即……随着基础条件的改善,老挝旅游业迅速发展。去年,全国接待外国游客45万,相当于老挝总人口的1/10。今年以来,外国游客纷至沓来,从曼谷飞往万象的航班,常常爆满,旅游业明显热起来了。
对于缺乏支柱产业、经济发展遭遇暂时困难的老挝来说,无污染、低成本、创汇快的旅游业,无疑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经济亮点。
与旅游业较为发达的泰国比,老挝还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在这里,一切只是刚刚开始。真正的高潮还在后头。(附图片)图为老挝首都万象的塔銮。本报记者谢隆灿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