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跨越障碍 拥抱光明——首都第九次“全国助残日”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跨越障碍 拥抱光明
  ——首都第九次“全国助残日”侧记
  廉萱
  从90年代初开始,国家就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全国各地都以不同形式开展以扶残助残和自强自立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无障碍与视觉第一”。
  5月16日一大早,以崇文门外大街“全国助残日”宣传一条街为中心,北京市所属18个区县都在主要街道上设立了宣传咨询台。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共献一份爱心,共襄一份义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国务委员、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在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理事长郭建模的陪同下参加了首都助残日活动。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自立的必要条件。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
  在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始于80年代中后期。1989年,我国颁布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随后,无障碍环境建设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推广。广东等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率先播出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和电视手语新闻,并尝试在部分影视作品中打字幕。迄今为止,全国已有363家市级以上电台开播残疾人专题节目,25家省级电视台开播手语新闻。
  第九次“全国助残日”期间,中国残联领导同中国盲协、中国聋协的几位副主席,走访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盲文出版社和中央电视台,专程感谢上述单位为实现信息无障碍所作的努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87年开播“残疾人之友”节目。收听广播是盲人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他们也因而成为这一节目的最忠实听众。中央电视台从1995年开始播放双语栏目“时事纵横”,为残疾人特别是全国2000多万聋人了解社会、了解国内外大事开辟了一个窗口。中国盲文出版社自1953年创建以来,迄今已出版盲文书籍6500多种,总册数超过500万。近年来他们还陆续开发、出版盲人有声读物,为盲人学习知识、回归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进入网络时代,上网也成为残疾人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未明网信息公司专为助残日布置的展台前,工作人员说:“公司在组建之初,就提出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决心帮助社会中这一最需要而又最难与外界交流的群体加入网络社会。”未明网为残疾人提供的各项服务都是免费的。
  今年“全国助残日”的另一主题是“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起始于1997年8月,是由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国际狮子会合作开展的。其目标是在国际狮子会的资助和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协调下,在1997年至2001年的5年间,施行175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组派250批医疗队,培养11000名县级眼科医务人员,为100个县医院建立眼科,在全国建立眼病防治数据库,进行眼病筛查并开展眼保健及防盲治盲知识普及教育等。
  5月15日下午,顺义区医院眼科举行了“北京市扶贫助残眼科”的揭牌仪式。仪式结束后,国际狮子会成员林顺潮、周伯展医师主刀为顺义区两名眼疾患者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
  当天下午,中国残联副主席刘小成及“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执行主席谭荣根、副主席范佐浩等狮子会成员,走访了北京同仁医院,观摩了由香港著名眼科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何志平教授和同仁医院曾获国际金奖的施玉英教授主刀的两台手术。其中,接受何志平教授手术的患者名叫王江,64岁,其晶体核大,硬度高,又因外伤造成粘连,手术难度很高。当何志平漂亮地完成手术时,在场的人无不报以热烈的掌声。
  另一位患者是丰台区王佐乡农民董玉兰,患先天性白内障,至今已在黑暗中生活了38年。她的年收入仅700元,因为贫困,孩子辍学。在今年助残日期间,北京市残联为她负担了全部手术费用,并由国际知名的眼科专家亲自为她执刀。她高兴得连连说:“这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
  跨越障碍,拥抱光明。在今天的这个日子里,我们做了很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做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