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绿染三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8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绵延万里的长城,经山西境内有400余公里,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从西汉至今,历代皆为重镇。
  仲春时节,记者北出太原,沿长城古道,踏访三关,所经之处,一片勃勃生机。
  绿染三关
  新华社记者 池茂花 本报记者 刘伟
  十年努力
  换得青山连绵
  从刻着“偏头关”三个大字的城门出来,记者坐上偏关县副县长李林的吉普车,颠簸在黄河边的古道上。极目之处,漫山遍野都是鲜灵灵的油松、樟子松和柏树,栽种着树苗的鱼鳞坑,覆盖了一座座山头。
  偏头关靠近毛乌素沙漠边缘,处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往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地群众认识到,贫困山区经济要发展,必须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梁峁沟坡川立体开发”的富民之路。
  站在明灯山头的烽火台遗址下,李林拍打着身上的尘土,指点着起伏的远山对记者说,“根据本地实际,我们在阴坡上栽松树,固土;在阳坡上种柠条,固沙。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偏关县林地面积现在已达到83万多亩,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14%提高到现在的30%。”
  为了改造干旱多石山区,群众创造了用鱼鳞坑植树的经验:在干石山坡上每隔一米挖一个6尺长、4尺宽、6尺深的坑,垫上土,石块垒边,保土又保湿。雁门关内代县上田乡绿化队的周礼,用粗糙的双手扒开坑里干燥的沙土,松树苗只剩下几片枯茎。他难过地说:“在雁门关植树,成活率很低。树苗不是干死,就是给野兔啃光了。”同时,他又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一定要让雁门关绿起来!这几片山头,我们已挖好了14万多个鱼鳞坑。今年吸取教训,春天干旱不种树,等雨季时,坑里积了水分,再栽树。多花点钱,而且要栽80厘米的大苗,移一株大苗,需20元,但值得,浇上水90%就能成活。”
  青山常在树作本,绿水长流林为源。位于宁武关的宁武县,在三关中自然条件最好。这里虽有华北最大的82万亩原始次森林,但县委、县政府仍把涵养水源作为县里工作的重点。10年来,治山、治水、治林不松劲,治理了39%的水土流失面积,仅在汾河上游两岸就植树32万亩。现在的宁武,山青了,水绿了,鸟也多了。
  全民植树
  造福子孙后代
  山西森林资源匮乏,人均木材拥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22%。雁门关外有个应县,应县有座木塔,仰望这座世界建筑奇迹,在感叹其外观之宏伟、构造之精妙时,不能不想到藏匿其后的一个事实:辽代建应县木塔,取材于金沙滩黄花梁茂密的森林,留下了“砍尽黄花梁,建起应县塔”的民谚。
  感喟的不仅是应县,走遍三关我们时时感受到绿化的紧迫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要再现山西的秀美山川,造福子孙后代。”宁武县委书记郭新民在宁武工作已有10年,从副县长到县委书记,抓生态建设始终是他的工作主题。今年,宁武又向全县15万人发出倡议:每人每年种活3棵树,坚持10年将会是很大一片绿色。毕业回宁武县的100个大中专学生,在待分配期间,组建了绿化志愿队,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山上,每人每天挖七八个鱼鳞坑。
  近几年来,偏关县坚持机关干部每年三季、每季一月义务植树。机关干部们吃住在村,种树、担水在山头。县乡两级18支林业专业队伍常年保持人数在690多人,从3月份以来,全县每天都有近27000多干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县里今年拿出50万元、各乡镇拿出3万元用于植树造林和小流域治理;群众则筹资投劳,保证男劳力20个、女劳力15个义务工的投入。偏关县南沟子村61岁的村委会主任弓反年,从1988年开始,承包了580亩荒山荒坡。独身的弓反年,常常带着干粮上山,一口馍馍一口水,直到天黑才回家。经过10年治理,他承包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树成荫。
  边关绿化
  农民获得实惠
  明代诗人王越有一首诗:雁门关外野人家,不种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
  现在的雁门关却是另一番景色。记者经忻州去雁门关内的代县,路两侧不时能看到一片片盛开的白的梨花、粉的桃花。而关外平原绿化卓有成效的应县,今年又提出建设基本生态园林县的目标。该县在开始5万亩成片林、10万亩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的同时,还加大了经济林建设的力度。大临河乡和南泉乡分别建起千亩仁用杏、红枣园。代县属干石山区,县里因地制宜在干旱的阳坡种油松,在山沟及丘陵地带则种山杏、山桃和酥梨。北关村村集体的450亩果园,主要种的是酥梨,一年产30多万公斤,畅销省内外。因果园效益好,村里72户村民要求承包。
  记者途经宁武县分水岭村,见20多个男女村民正在山坡上种油松。问村民张虎虎,“愿意种树吗?”他放下肩上的挑水担说:“当然愿意种树。四周山上树有了,啥也有了,咱钱也挣下了。”这片山坡由村民包种400棵油松。村民自己掏钱,花一块钱挖一株1.2米高的大苗,栽种后,秋季县里来人验收,成活一苗,给7块钱。算下来,除去买苗的1元钱,每种活一棵树就挣6块钱。
  保活新种的树苗,使大批农村闲散劳力多了一份收入。在黄河边的山梁上,十八盘村77岁的蒙连合与10来个乡亲,正在用三根硬铁丝绑成的爪子,挨个给鱼鳞坑里的树苗松土。县林业局局长张军介绍说,刨松100窝土坑的土,收入5块钱。代县城关镇45岁的杨明生是个精明的汉子,他承包275亩荒地,种了4000多株苹果和酥梨。记者到他果园时,杨明生用从县里雇来的拖拉机正在犁地。他指点着说,这两片空地今年种3200株李树苗和20000株葡萄。经介绍才知道,正在地里干活的几个男女,是杨明生从糖厂、酒厂雇来的下岗工人。城里工人给农民打工在代县已不是新鲜事。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