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穷在深山有远亲——北京龙德行与怀柔姜村“结亲”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8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穷在深山有远亲
  ——北京龙德行与怀柔姜村“结亲”记
  本报记者 赖仁琼
  地处深山的怀柔县碾子乡姜村,距北京城160公里。改革开放虽然给山村带来了许多变化,但如何发展山区经济以增加农民收入,却成为摆在县、乡干部和山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238”快速脱贫致富工程
  拥有数亿资产的北京龙德行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经营有方的民营企业。两年前,董事长兼总裁殷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怀柔县碾子乡党委书记赵文广。谈起发展山区经济,特别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山民脱贫致富,两人越谈越投机。于是,一个调动公司、农户和乡村组织三方积极性,同时也能使三方受益的计划在殷俭和赵文广的交谈、讨论中渐渐明细了,因为当地的无霜期大约238天左右,所以该计划也叫做“238”计划,后来,双方将其完善为“238”快速脱贫工程。
  碾子乡最穷的姜村被选定为龙德行的帮扶对象。姜村有106户、317人,其中外出做工、经商的有80多人。因山多地少,龙德行便与乡、村商定,因地制宜为村民选择种养项目,扶助村民种植玉米、谷子、核桃,养殖牛、羊、猪等。当年,公司厨房将购买农副产品的资金作为农民种养的本钱,由村里按其种养的品种和数量提供给他们。在约定的238天(即无霜期)内,农民完成种养,公司以高于批发价、低于零售价的价格如数收购。农民养的柴鸡、肉牛和山上种的粮食、水果,不出村就变成了商品。这样,龙德行扶贫不赔本,农民也从中得到实惠。就在这一年,姜村人均收入由1500多元增加到2800元,一跃成为全乡两个文明先进村。
  “手拉手一户帮一户”
  前年8月,龙德行公司动员5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每人从奖金中拿出1万元,投入姜村50户村民家庭种养之中,实行“手拉手一户帮一户”。公司与姜村共同编制的“结亲编组人员名单”里,不仅将结成对子的员工与村民的相关情况一一列出,还将被帮扶村民的种养项目及数量逐项明确。一时间,龙德行员工纷纷到姜村认亲、结亲。
  在编号为5—01的“238”快速脱贫致富工程约定书上,龙德行董事长殷俭为甲方,姜村村长王占才为乙方。按约定书上的规定,甲方负责投资给乙方种养产品的成本资金;乙方负责种养约定的产品;碾子乡政府负责种养产品集体管理;龙德行公司负责收购所有产品。
  就在这一年,姜村的父老乡亲从龙德行公司拿到农副产品收购款80多万元,平均每户1.25万元,人均收入达4029元。发放完现金,殷俭比姜村人还高兴,他说,“238”工程不仅让乡亲们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进行了一次商品经济知识的启蒙。
  “龙德行现象”的启示
  “238”工程启动以来,龙德行先后投入资金250万元,由乡政府组成的工作小组统一掌握,为农户提供畜禽崽雏和饲料。姜村的服务公司对村民产前、产中、产后实施有偿技术指导和监督。山村广阔的草场、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与城市巨大的市场潜力、雄厚的资金、灵敏的信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双方受益。
  姜村人乐了,姜村的喜讯传遍了十里八乡。有人将此称为“龙德行现象”。龙德行与碾子乡共同列出一个脱贫致富公式:都市厨房收购价格-流通环节-种养成本=农民收入。值得提倡的是,龙德行在帮助姜村农民脱贫、增收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支援方龙德行对农民不恩赐,受援方姜村农户也无等、靠、要的思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结亲”,经济与感情的“约定”相加,结出意外的丰收之果。
  一直关注并跟踪研究“238”工程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外,还有一种道德力量的调节。扶贫就必须有道德力量的参与,市场力量与道德力量结合在一起作用更大。他认为,龙德行的作法简单有效,如能加以推广应用,就能使一部分贫困山区脱贫。(附图片)
  北京客人进村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