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安国草药治“穷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8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特色之乡

  安国草药治“穷病”
  刘畔力 王志 何伟
  沿京石高速公路南行200公里,便进入“天下第一药市”——安国。
  的确令人生奇,位于冀中平原这个并不算大的县级市,一不靠铁路,二不靠国道,三不靠航运,竟成为中草药的最大集散地。
  整个县城药店草铺占去了一半,这儿,有国内一流的中药加工企业,有品种齐全颇具规模的药材市场,更有身怀绝技的药工、熟谙种植的药农。投资6亿元的“东方药城”集贸易科研娱乐于一体,可容纳5000商家的中心交易大厅,云集四方客商,会聚八方药材。县城的里里外外,整日浸泡在这浓浓的百草香里了。
  县志记载,安国药业起源于东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清初。当初,安国每年总要举办春秋两季药材庙会,全国各地乃至周边国家的药商常驻于此,老人们至今都能回想起“药气熏天、货山人海”的繁荣景象。
  其实,药都的真正灵魂,还是那些代代相传的药师、药工。据统计,今天的安国,仍活跃着5000名土生土长的药师、药工,而全国的中药师,十有八九又与安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我们在城中的一条胡同里见到了77岁的老药工安庆昌。在弥漫着药香的房舍里,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说起安国的四大绝技如数家珍。“槟榔百刀”是把一块拳头大小的槟榔加工成薄薄的百片,其薄如绵纸,微风吹来,可随风飘扬。“蝉翼清夏”是把蚕豆粒大小的清半夏,经白矾蒸煮后,切片如蝉翼,放在手心轻吹,飘然升空。类似的还有“云片鹿茸”等。
  时代列车进入市场经济年代,中药面临制剂革新。安国药市的“老大”地位同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短短几年,全国涌现了10个大型药业市场,直逼安国。是固守,还是乘势而上,市委书记刘彦华带着一班人选择了后者。近两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千年药都”优势,确立了“富民、强市、升位”的战略目标,浓墨重彩不懈地书写“以药兴市、科技兴药”这篇文章,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的复兴之路。
  其思路是把药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牛鼻子”,走以市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之路。当地农民比喻为“龙型经济”。
  龙头是东方药城。目前,龙头昂起伸进国际市场,依靠国际互联网和信息网,天南海北的客商只需抬头瞧瞧电子屏幕,药材市场的晴雨便了然于胸。为了确保药乡的声誉,安国成立了“药品打假办公室”,建立健全了有奖举报、非法行为公示、市场禁入等多项制度。他们还与东方药城的经营企业签订了质量保证责任状,增强了药商的质量意识和自觉抵制假药的自觉性。东方药城1996年经检查验收,被确定为全国17家中药材合格市场之一。
  龙身是加工增值的工业园区,先后建成8家骨干企业,推出了速效牛黄、脑复苏、双黄连片等五大系列30多个知名品牌,去年实现工业产值2.3亿元。
  龙尾是种植药材的千家万户。11万亩规模药材种植基地、8个药动物养殖场,带动2万户,创效益3.6亿元。这样,农民的种养产品全部实现了增收之目的。
  据统计,去年安国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税收、农民纯收入的1/3来自药业。全市每两个农民中就有一个从事药材种植,每三个企业中就有一个加工药材。
  如何实现县域经济飞速发展,使农业县变为经济强县,安国开出了一剂显效的药方,那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走特色产业化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