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姚雪垠的座右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8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姚雪垠的座右铭
  田永清
  惊悉著名作家姚雪垠同志于今年4月29日与世长辞,我感到非常悲痛。我与姚老相识已经十多年了。我们两个,虽然一个是文人,一个是军人,而且他年长我三十余岁,但我们却经常往来,成了忘年之交。姚老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从他那里受到的教育和启迪,是多方面的,是极为深刻的。
  在与姚老的多次交谈中,他曾亲口告诉我,他先后有过三个座右铭,并且向我讲述了每个座右铭的内容和含义,当时我都记录了下来。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请姚老把他的这三个座右铭书赠给我,以作纪念。姚老的小儿子姚海天同志也心记此事,愿意促成。但姚老近年来身体不佳,多次入院治疗。我不忍心劳驾他,未能如愿,此事便成了我的一个终生遗憾。
  在深切悼念姚老的日子,我把他的三个座右铭整理出来,奉献给读者。这一方面是对姚老的怀念,同时也了却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姚老的第一个座右铭是:
  加强责任感,打破条件论。
  下苦功,抓今天。
  这是姚老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之后的一个座右铭。他解释说:“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或是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就必须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珍惜时间,下苦功夫。这几句普普通通的话,说起来容易,可要真正做到,还真不那么容易呢!我是于1957年被打成‘极右派’之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创作《李自成》这部小说的。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后来比较顺利的时候,我总是激励自己:抓紧时间,克服困难,写下去,写下去!我每天凌晨3时左右起床写作,多年来已成习惯。这似乎也成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姚老的第二个座右铭是:
  耐得寂寞,勤学苦练。
  附言: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姚老解释说:“这里还有点辩证法呢!耐得寂寞的目的,是为了勤学苦练。耐得寂寞的人,就能勤学苦练,从而做出成绩来。这样,人们就会承认他、记住他。相反,耐不得寂寞的人,就会心存浮躁,哗众取宠,热衷于出风头、赶时髦。这样的人就不可能坐下来刻苦学习,更谈不上埋头钻研,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当然也就不可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总结。”
  姚老的第三个座右铭是:
  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
  姚老解释说:“所谓‘生前马拉松’,是说人们度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并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就好比参加马拉松赛跑一样,中途一刻也不能懈怠,不能停顿。所谓‘死后马拉松’,是说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只有在他去世之后,才能‘盖棺论定’。但对有些人来说,即使‘盖棺’了,也还不能完全‘论定’。比如对于一些人的人品和作品,在他们去世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后世之人还会展开争论,或取或舍,或誉或毁,众说纷纭,这是常事。不过,历史人物的功过,文学作品的优劣,自有其客观的评价标准。有些人的作品,刚一写出来,也可能热闹一阵子,但很快就会黯然失色,被人遗忘。而有些人的作品,当时可能还不被人们所理解和重视,但时间越久远,就越会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甚至成为传世之作。”讲到这里,姚老强调说明:“一个人要想在‘死后马拉松’赛跑中获胜,关键在于他在‘生前马拉松’赛跑中的勤奋和功力。”
  姚老逝世的第二天,我赶到他生前的寓所去敬献花篮,深表哀悼。海天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向我谈到,姚老享年八十九岁,从事文学创作长达七十年。准备在纪念姚老九十华诞时,出齐他的二十卷文集,共计六百五十万字。其中备受文坛瞩目、曾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从1957年开始创作,到他去世前全部完稿,前后历经四十二年。这部鸿篇巨作,共有五卷、十二本,总计三百二十万字。这一连串数字足以说明,姚老在“生前马拉松”赛跑中是一位勤奋者;我们完全可以确信,他在“死后马拉松”赛跑中,也必定是一位胜利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