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河北:追求可持续发展——访河北省委书记叶连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河北:追求可持续发展
  ——访河北省委书记叶连松
  本报记者 何伟 赵永新
  “人口基数过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叶连松坐在我们面前侃侃而谈。这位学者出身的省委书记,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并不轻松。
  思考起于对省情的清醒认识:人均占有林地面积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全省尚有4000万亩宜林地没有绿化;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处在全国倒数第二位,比世界上最缺水的以色列的水平还要低30%;人口压力大,素质不高,至今仍有贫困人口100万……
  忧患来自环境危机的一次次警钟:地面水污染范围扩大,一半水体丧失使用功能;大部分城市呈煤烟型污染;山区水土流失造成沙化。特别是位于怀来县的沙漠离首都只有30公里,并且正在向北京缓缓移动。
  “我们要的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叶连松语气坚决。他分析,河北GDP增速已经连续8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去年达到10.7%,居全国第六位。河北是在人均资源少、科技水平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使得本来就已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河北还能跑多快,还能快速跑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21世纪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
  实际上,河北的“碧水、蓝天、绿地计划”两年前就已实施。白洋淀治理去年已通过国家验收,石家庄四条重污染河流的治理也紧锣密鼓,德州污水污染沧州久拖未决的难题已有南运河分流方案。到去年底,全省263家重污染源治理达标率达到80%,黑烟筒治理达标率为85.7%,关停制革、电镀、印染、造纸等“15小”后没有出现大的反弹,以环省会、机场、高速公路为重点建立的15个重点示范区,机械化秸秆还田率达80%,节水农业以管道为主,辅以喷灌、滴灌、渠道防渗等措施,年节水量达15亿立方米。
  叶连松强调,当前必须突出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让领导干部会算一笔账:一个小造纸厂可以毁掉一条河,而要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则是10个小造纸厂挣的钱也不够的;二是投入问题。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上项目时要实行一票否决。对造成污染后果严重的,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执法主体的责任。
  环抱京津的独特地理位置,使河北的决策者的思考不仅要有河北意识,还要有京津意识、大局意识。旨在“绿化河北,护卫京津”的防护林屏障工程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每到春季风沙弥漫,街上许多女同志头裹沙巾,成为独特的景观。叶连松介绍,京津绿色屏障项目实施后,已经收到三方面的显效。一是北京市中心区每平方公里降尘量已从1986年的日均21吨下降到1997年的16.5吨;二是水土流失得以遏制,官厅、密云、潘家口水库的入库泥沙大幅减少,保护了京津“三盆生命水源”;三是项目区内林茂果丰,促进了区域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形成,如承德露露杏仁露厂、易县柿子批发市场等。
  叶连松兴奋地告诉记者,河北与国家林业局联袂开展“让绿色护卫京津”活动,谋划再建几个规模较大的林场。今年4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已正式批复,建设承德御道口、丰宁千松坝、张家口等3个塞北林场,总投资2亿元,工期5年。届时,在河北北部建成一条护卫京津、防沙固沙的绿色长城,将根本改善京津生态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