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勇闯医学禁区——记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勇闯医学禁区
  ——记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本报记者 谢卫群 丁伟
  最近,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只要有心血管病急诊,相关科室的大夫们24小时随传随到。“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已有数位突发心脏病患者在中山医院“起死回生”。
  在各类心脏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中山医院建树颇丰。数十年来,他们创造出若干项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第一台人工心肺机在此诞生;第一例心脏直视手术在此完成。以著名心外科专家陈灏珠为所长的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是中山医院成立最早的研究机构,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之一,主攻方向是冠心病、心肌炎和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研究所人才济济,科研成果丰硕。仅1998年,全所在国内外核心医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就达80余篇,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6项。坚实的科研基础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包括冠脉搭桥、心脏微创等在内的心脏手术都能在这里完成,平均每个月开展的心脏手术数量达80余例,手术例数、治疗效果均居国内领先行列。
  由工程院院士汤钊猷领衔的上海医科大学肝癌临床研究所是中山医院的又一张“王牌”,因在肝癌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为世人瞩目。30多年来,该所每10年一个台阶,推动我国肝癌临床研究水平跃入世界先进行列。早在70年代,他们就大胆提出“亚临床肝癌理论”,摸索出一整套诊断、治疗早期肝癌的有效方法,使早期肝癌患者5年存活率提高到40.8%,其中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已达36年,为世界之最。在此基础上,他们于80年代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治疗上,采用缩小肿瘤再施切除的办法,挽救了55位肝癌患者的生命,使术后5年存活率达到60.8%。进入90年代,他们又在防治肝癌转移复发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被列为国家“九五”攻关重点科研项目。
  中山医院所属的上海医科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在肺功能研究和呼吸衰竭的抢救治疗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中段肋骨剖胸切口、腋下中段肋骨剖胸切口、胸腔镜下肺大泡摘除等多项新技术,减轻了病人手术创伤,提高了手术优良率。他们改变通过切开气管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传统方法,发明面罩与呼吸机相连的新技术,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中山医院的普外科并不“普通”。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胰十二指肠切除、规则性肝叶切除、真丝人造血管移植、肠系膜下腔吻合等多项高难手术,并最早从事外科营养学研究。他们采用经静脉注射特殊的体外营养液的办法,使许多胃肠切除的患者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其中有一位小肠全切除10余年的“无肠女”,依靠肠外营养顺利分娩出健康女婴,这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无记载。
  近年来,中山医院自筹资金,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医技人员出国进修,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学子来院工作,一个新的人才梯队正在形成。他们肩负着中山医院未来的希望,准备向新的医学禁区发起冲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